第二十四題 主耶穌設立的新約禮節(二)謙卑禮
古時猶太人有一個風俗習慣,每當客人們來到家中作客時,在就席聚餐之前,必須先洗腳。這是因為當時猶太人在外行路時,都是穿的漏空的鞋子,有些像中國農民穿的草鞋,或涼鞋。因此一路走來,腳上沾滿了塵土。又因為客人聚餐,不是在桌子上,而是在地鋪上。各人都側臥在地鋪上,享受筵席。因此在入席之前,必須洗去腳上的塵土。為客人洗腳的事,通常由僕人來作。但想不到,在主耶穌和門徒最後一次逾越節晚餐上,竟由主耶穌親自為每一個門徒洗腳。這件事記在聖經中實有著極其神聖、重大的意義的。讓我們先來看一下聖經的記載: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裏),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上帝出來的,又要歸到上帝那裏去,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阿,你洗我的腳麼。耶穌回答說,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西門彼得說,主阿,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耶穌原知道要賣祂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麼。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17)
為甚麼要為門徒洗腳?
首先,讓我發一個問題:在最後的晚餐上,主耶穌為甚麼要親自為門徒洗腳?
我們知道耶穌的十二個門徒,除猶大之外,其他十一個門徒都是真誠愛主,並獻身給主的人。他們當初一聽到主的呼召,就都立刻撇下一切所有的跟從了主,並且三年多時間以來,他們也都一直在主的面前接受教育和訓練,並決心在上帝的國中為主盡忠服務。然而在他們愛主的心靈和獻身的心志中,卻仍然攙雜了一些屬世的觀念和成份。他們受到了法利賽人對彌賽亞王權的屬世錯誤觀念的影響,以為基督不久必要登上大衛的寶座,正式作王,以神能粉碎羅馬的統治,復興以色列國,並且他們也在考慮自己以後在基督的國度中將擔任甚麼職位,甚至不止一次地爭論誰為大。雅各、約翰也通過他們的母親向主耶穌提出要求,將來在基督的國中,使她兩個兒子一個坐在基督的右邊,一個坐在基督的左邊。其他十個門徒聽見了,就惱怒他們二人。主耶穌雖然屢次心情沉重地教導他們,要彼此謙卑像小孩子,要彼此服侍像僕人。然而門徒仍未能謙卑地領受這些教訓。
現在又有一個情況發生。主耶穌在受難前夕,要和門徒在一家樓房中,一同領受最後一次逾越節晚餐。由於他們都穿著沒有鞋面的涼鞋,走了很遠的路,剛從外面進入客房在聚餐之前必須先洗去腳上的塵土。在當時的情況下,由於沒有僕人在場,照理門徒應當先為主耶穌洗腳,然後再彼此洗腳。然而門徒中卻沒有一人起來為主耶穌洗腳。因為他們雖然願意為主洗腳,但怕為主洗腳以後,又要為其他門徒洗腳,這卻是他們所不願意的。他們誰也不肯作這一種服事別人的僕人的工作。因此他們都觀望等待,誰也不願先動手。主耶穌很憂傷地看出門徒中這種彼此爭論誰為大,誰也不肯謙卑服事弟兄的表現。主又想到自己即將被釘十字架,而門徒卻仍然毫無心靈準備。因此主不願意再多責備,而寧願以自己謙卑服事門徒的愛心的榜樣,打動、感化他們的心靈。因此主決定自己起來為門徒洗腳,藉以洗去他們心中的驕傲、紛爭和不睦。
同時主耶穌也知道,當時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猶大的心裏,因此主也準備藉著為猶大洗腳,向他所表示的寬容和愛心,來打動他剛硬的心,對他進行最後的挽救。
此外,主耶穌更要藉此機會設立一個謙卑的禮節,並為我們留下一個神聖、偉大的謙卑、仁愛、服務的榜樣。
為門徒洗腳的經過
於是耶穌『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毛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毛巾擦乾。』
當主為猶大洗腳時,一時之間,猶大剛硬的心確是被主的愛所打動,甚至產生了向主悔改認罪的衝動。但是,他的驕傲自大的意念決不容許他這樣作,於是他仰制了內心的感動,甚至反而對主為門徒洗腳的行動產生了反感。他認為主為門徒洗腳是有失體統,是胸無大志的表現,這樣的人不可能登上大衛的寶座,自己跟從主又有甚麼益處呢?於是決心繼續執行出賣耶穌的計劃。因此主耶穌雖然洗淨了猶大的腳,卻未能洗除他心中的罪惡。
但是,當主耶穌為其他門徒洗腳時,情形就完全不同了。當他們一看出主要洗他們的腳時,他們心中就開始自責。因此當主一邊洗他們的腳時,他們也一邊心中充滿自責。他們責備自己的驕傲自大和紛爭不睦,並心中默默向上帝認罪悔改,懇求上帝的饒恕和潔淨。因此當主耶穌洗淨他們的腳時,他們心中的驕傲自大,紛爭不睦的罪污,也都被主洗淨了。
彼得心直口快,在這方面的表現尤其明顯。當主要洗彼得的腳時,彼得驚奇受感,並充滿了自責。他說:『主阿,你洗我的腳麼?』這裏面包含的意思是:你真的要洗我的腳麼?你是我的夫子,我的救主,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你怎麼能洗我這個罪人的污穢的腳呢?
『耶穌回答說,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這句話暗示,主這次為門徒洗腳,含有深遠的意義。不但是要為門徒留下彼此謙卑,彼此服事的榜樣和教訓,而且還含有一種屬靈象徵方面的意義,實際上是要藉此設立一種謙卑的禮節,正如接下去主所要說明的。
彼得仍不理解主的心意。他回答主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彼得心裏要說的話是:我已經認識了我的罪,我已經為我心中的驕傲自高,爭論不睦而深深自責和悔罪。你不用再洗我的腳了。你也永不可洗我的腳。你是我的主,我的夫子,怎可洗我污穢的腳呢?
『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主耶穌現在不得不把話說得更明白了。主這次為門徒洗腳,已不是一次普通的清潔衛生方面的洗腳,如果只是一次普通的洗腳,主就不會說得這樣嚴重:『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主這次為門徒洗腳顯然已具有了一種屬靈象徵的意義,象徵門徒跟從主後,還需要讓主來不斷洗去他們心中的污穢。主實際上已將此次洗腳,變為一種屬靈禮節。彼得不讓主洗腳,等於拒絕了此禮節中所含有的屬靈潔淨的意義。這樣也就等於拒絕主,也就要與主無分了。
彼得一聽主這樣嚴肅的口氣,就立刻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彼得是何等敬愛主,並一心願意跟從主呢?彼得怎能忍受得了與主無分呢?既然這次洗腳是和主保持親密關係所必須的,那他當然願意讓主為他洗腳。他立刻說:『主阿,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這裏所說『洗過澡的人』,顯然是指那些真正信而悔改,接受過浸禮的人,也就是指那些接受過『重生的洗和聖靈更新』的人(多3:5)。
這裏的『洗澡』既然是指浸禮和浸禮所代表的屬靈的意義說的,那麼這裏的『洗腳』也同樣是指一種屬靈的禮節及其代表的屬靈的意義說的。這個禮節可以稱為謙卑禮,或也可稱為洗腳禮,象徵經常要求主藉著主的靈和主的血,洗除我們心中的驕傲、自私、嫉妒、紛爭,或其他一切污穢,也要讓我們不斷學習彼此相愛、謙卑、服事的精神。
主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都乾淨了。』就禮節方面來說,浸禮只需接受一次就夠了,但洗腳禮卻需要時常舉行的。就屬靈的象徵意義來說,一個受過『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的人,雖然是全身乾淨了,但在奔走天路時,有時由於自己的軟弱和罪的試探,難免腳上又沾染污穢,因此還要時常洗腳,並且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不像沒有悔改歸主的人,他還沒有洗過澡,全身是髒的,即使再洗腳,全身也是不可能乾淨的。
主接下來又指著眾門徒說:『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主是極其瞭解祂門徒的靈性情況的,祂也知道萬人心裏所存的。主知道祂的十一個門徒都是受過『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的人,他們已有了屬靈的生命,但由於他們靈性的軟弱,他們的老我還未完全克服,以致他們的腳時常又沾染污穢。主藉著這次為他們洗腳,不但洗去了他們腳上的塵土,而也洗去了他們心中的污穢,以致主現在能指著他們說:『你們是乾淨的。』
『然而不都是乾淨的』,這是指猶大說的,因為猶大心中的罪惡和賣主的陰謀,並未能被主洗去。『耶穌原知道要賣祂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主耶穌說這話,不但是為了讓門徒對祂以後被賣之事能預先有個心靈準備,而且也是對猶大賣主陰謀的一個含蓄的揭露,和一個嚴肅的警告與挽救。猶大自己心中知道,他自己就是這個不乾淨的人。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麼?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不能大於差他的人。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對我們有何教訓和意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主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事對我們有甚麼重要教訓和意義?
(一)從主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事上,親切而生動地顯示了主耶穌對門徒的疼愛。雖然門徒身上還有著明顯的軟弱和缺點,但主並沒有因此輕視他們,更沒有絲毫饜棄他們的意思。因主知道他們都是屬於主的人,都是天天謙卑悔改的人,但由於他們暫時還沒能靠主完全治死自己的老我,以致一遇到試探,或一疏忽儆醒禱告時,就軟弱、犯錯和跌倒。主也深知,靠著主的恩助,他們的老我、罪愆和缺點終必要被完全潔除。因此主是何等愛他們呢。『主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主必要幫助他們不斷悔改,不斷追求成聖,使他們都能成為主手中聖潔、貴重、合用的器皿,可以被主所重用。
主當日怎樣疼愛門徒,今日也同樣疼愛我們。我們在追成聖的過程中,有時難免也會有軟弱、過失和跌倒,但我們無需灰心或擔心。主必不會丟棄我們,主必要幫助我們戰勝我們的軟弱和罪愆,使我們能不斷在祂裏面,靠著祂寶血的功勞和聖靈的大能,過完全得勝的生活。只要我們能不斷到祂面前謙卑悔改和求助。主親口應許我們說:『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6:37)。經上也說:『凡靠著祂進到上帝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常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7:25)。我們實在要感謝、讚美主!因為祂是愛我們到底的主,也是能拯救我們到底的主!
(二)主耶穌藉著為門徒洗腳的事,也教導我們一個重大的真理:在上帝的國中究竟甚麼才是真正偉大?我們看到主耶穌雖然為萬有的創造主、統治主和我們人類的救贖主,然而主卻謙卑地像僕人一樣為門徒洗腳,甚至為出賣祂的猶大洗腳。由此可見,真正的偉大在於謙卑,在於獻身為別人服務。主耶穌先前在教導門徒時就已闡明了這些教訓。當時,『門徒起了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耶穌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裏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的倒要像服事人的。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麼?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22:24-28)。另一次,主耶穌也在相似的情況下教導門徒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6-28)。主耶穌這一次在為門徒洗腳的事上,又以身作則地顯明了這些教訓。
主為當日門徒留下的以上榜樣和教訓,對今日的傳道人和信徒仍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傳道人和信徒義工中的領袖,更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腓2:3.弗4:2,3)。遇到同工同道之間對某些問題有不同看法時,應彼此幫助,互相代禱。能取得一致意見更好。如未能取得一致意見,也仍應彼此尊重、體諒和代禱。決不可上綱上線,攻擊對方,搞分裂,使主名蒙羞,聖工受損,信徒絆跌。一個喜好攻擊其他主的僕人,熱衷搞分裂活動的人,實已失去了基督謙卑、仁愛的精神,而陷入了紛爭結派的泥坑。
我們也特別注意到,主耶穌對出賣祂的猶大也充滿了憐愛,用愛心為他洗腳,一心想要挽救他。主耶穌也從未斥責他為叛徒。我們豈可任意斥責和我們有不同觀點的主的僕人。
(三)主耶穌藉著為門徒洗腳的事,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彼此謙卑,彼此服事,彼此幫助,彼此相愛的榜樣。正如主所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我們也常看到、聽到有的弟兄或姐妹,病重住院,家中缺人照顧,弟兄姐妹們就主動去輪流值班,服事照應。這實際上也是實行了彼此洗腳──彼此謙卑、服事、相愛、相助的教訓。
(四)主耶穌藉著這次為門徒洗腳,也為我們設立一個謙卑洗腳的禮節。在接下去的晚餐中,主耶穌又為我們設立一個聖餐的禮節。因此謙卑禮是要放在聖餐禮之前進行的,是為舉行聖餐禮而作的一種必要的心靈準備。
主耶穌當時看到門徒心中仍在爭論誰為大,各人心中都被驕傲、嫉妒、紛爭的意念所纏繞,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怎能領受晚餐,吃主的餅、喝主的杯、紀念主的捨身流血的救贖大功呢?因此主必須藉著洗腳禮,以洗除他們心中的驕傲、嫉妒和紛爭,讓他們藉著悔改認罪而因信稱義,得蒙潔淨,這樣他們才能更好與主相交,領受主的聖餐。
我們今天也是這樣,在舉行聖餐禮之前,要先舉行謙卑禮,弟兄與弟兄彼此洗腳,姐妹與姐妹彼此洗腳,或是丈夫和妻子彼此洗腳,靠著主的靈、主的血,洗去我們各人心中的驕傲、紛爭和不睦,或是其他一切罪污,讓我們能有一顆美好、潔淨的心靈,可以在聖餐禮中和主親密相交,紀念祂的捨身流血的洪恩大愛;不斷喝主的血、吃主的肉,追求完全稱義成聖;不斷獻身為主服務,直到主來接我們到天國一同喝新杯的那日子。
在『歷代願望』一書中對此提到:『這謙卑的禮乃是基督定為參加聖餐的準備。我們心中若存有驕傲、紛爭和爭先的意念,就不能與基督相交。我們沒有準備好去領受祂的身體,和祂的寶血。因此耶穌才指定要先遵守這紀念祂謙卑的禮。』
『聖潔的守望者也要從天上來參加這個聚會,使聚會成為自省、悔過和蒙恩赦罪的良好時機。基督要帶著祂豐盛的恩典臨格,..我們也必放棄一切罪惡的意念,和誹謗的言語。於是罪惡都已承認清楚,而且蒙了赦免。基督馴服人心的恩典必臨到各人,而基督的愛也必使眾人團結一致了。我們學習了這預備禮的教訓之後,就會燃起新的願望,要度更高的屬靈生活。..然後來參加聖餐禮時,基督公義的日光,就必充滿我們心靈的殿。我們就能看到那「除去世人罪孽的」「上帝的羔羊」了。』(660,661-662
頁)。(轉錄自路光所著『聖道專題研究』第四部分第八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