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總目錄      回到但以理研究與默想一書目錄和前言

回到以上但以理七章三第十三題      看以下但以理九章第十五題        

 

第十四題   但以理八章的異象──

 公綿羊公山羊四角小角和2300日

 

  前面講到但以理七章四大獸、十角、小角和查案審判的異象,是在二章大像異夢的基礎上,進一步預言了古代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和羅馬四大帝國的興替,以及羅馬分割成十國的歷史,並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預言了從十國中興起的『小角』羅馬教皇,在中古時期進行離道背教,迫害聖徒一千二百六十年等等不法活動。隨後在天上就出現了查案審判的景象。

  關於『小角』掌權逼迫聖民一千二百六十年時期,是從公元538年開始到1798年為止的。此後就開始日益進入末後的時代了。但自公元1798年以來,至今已約有二百年之久了,基督為甚麼還未復臨呢?七章中提到的查案審判,究竟將在那一年開始呢?關於這些問題,在但以理八章的異象中作了進一步解答。

       但以理八章是在七章異象的基礎上,進一步預言了小角的不法作為,並具體指出了末後潔淨聖所,實也即查案審判的定期。研究本章預言也可使我們獲得有關基督復臨臨近的進一步預兆和證據,使我們能確知深信基督復臨迫近了,正在門口了!

       現在就讓我們來仔細地研究八章的異象。八章異象可分為三段:第一段是見異象的時間、地點和背景(8:1-2)。第二段是異象中所見的內容(8:3-14),包括:公綿羊(3-4節),公山羊、大角和四角等(5-8節),關於小角的興起和不法的作為(9-12節),以及關於『末後的定期』──『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13-14節)。第三段是天使對異象內容的解釋(8:15-27),包括:對公綿羊、公山羊、四角和小角的解釋(15-25節)。但關於二千三百日的異象(算法、意義),天使未及解釋清楚,但以理就昏迷病倒了(26-27節)。進一步的啟示和解釋留到第九章異象中。

       現在就讓我們先來看但以理見八章異象的時間、地點和背景:

 

見異象的時間

  關於時間,但以理說:『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有異象現與我但以理,是在先前所見的異象(也就是七章的異象)之後』。

(但8:1)。

       如前所說,伯沙撒王元年有可能為公元前550 年,也有可能還要晚幾年。那麼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有可能為公元前548年,也有可能還要晚幾年,而且按照某些情況來看,極可能就在臨近巴比倫於公元前539年亡國之年。因根據現代考古學的發現,知道伯沙撒的父王拿波尼度曾於公元前550年離開巴比倫,出征阿拉伯,並在阿拉伯境內的提瑪(TEMA)住了十年之久(550-540年),因他熱心於敬拜月神。由此看來,伯沙撒在位第一年最早也要在公元前550年。因為如果父王拿波尼度在巴比倫時,但以理一定會說拿波尼度在位第幾年,只有在他離開巴比倫後,或是出走幾年後有甚麼新的任命時,才有可能說『巴比倫王伯沙撒元年』。(參兩約中間史略35-36頁)。而且根據但以理八章、九章異象的一些情節來看,見八章異象的時間和見九章異象的時間不會相隔很長久。這二個異象存在著內在的聯係,並有同一位加百列奉派而來。(但9:21-27)。 因此八章異象極可能是在臨近巴比倫亡國之年所見。(另可參看海萊博士著『聖經手冊』但以理書中的介紹)。

 

見異象的地點

  關於地點,但以理說:『我見異象的時候,我以為(按原文直譯為:我在異象中觀看,異象在面前經過,當我觀看的時候,我)在以攔省書珊城中,我見異象又如在烏箂河邊(按原文直譯為:我在異象中觀看,我是在烏萊河邊)。』(但8:2)。 由於對經文的不同理解,有人以為但以理見異象的地點是在巴比倫的宮廷中,但異象中的背景卻是在書珊城中和烏萊河邊。但也有人認為但以理見異象的地點是在書珊城中,而異象中所見的背景則是在書珊城旁邊的烏萊河邊。如公元一世紀的約瑟夫就是這樣解釋的。書珊城在巴比倫東南約二百英里,是後來瑪代波斯的王宮所在地。(尼1:1.斯1:2)。這使我們想到,但以理當時雖身處於宮廷中,心靈中卻一塵不染,過著一種屬天的聖潔的生活,以致得見此異象。真是『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太5:8)。

 

見八章異象時的背景和要義

  從但以理見異象的時間和地點,又可以看出他當時的思想背景。因如上所說,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極可能就在臨近巴比倫亡國之年, 根據先知耶利米幾十年前所發的預言,巴比倫的統治結束後,被擄的以色列人仍要歸回本地,『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詳見但9:1-2的解釋)。因此但以理心中是多麼迫切盼望他本國子民能早日歸回祖國,重建聖殿,復興聖城阿。又因伯沙撒王是個敵擋上帝,壓制百姓的人,連但以理也早被冷落、擱置一旁。也有可能此時暫被差往蘇珊。至於一般的以色列人更是遭到歧視、壓制。這一切情況也促使但以理更加迫切盼望本國子民能早日獲得自由,歸回祖國。

       但是在二年前所見但以理七章的異象,又使他感到困惑不解,甚至膽戰心驚。正如他自己在七章異象結束時所說:『那事至此完畢。至於我但以理心中甚是驚惶,臉色也改變了,卻將那事存記在心。』為甚麼心中甚是驚慌呢?因為他本來盼望巴比倫的獅子滅亡之後,以色列的羊群就可獲得自由。(耶50:17)。但想不到七章異象中似乎在告訴他,獅子過去後,還有熊、豹、和可怕的怪獸要來,特別是怪獸頭上十角中長出的小角,明顯是敵擋上帝,攻打迫害聖民,改變節期和律法的,更使他驚慌不安。他感到擔心,難到以色列人還要長期遭受磨難,被擄歸回的日期還在遙遠的將來嗎?他這時多麼盼望上帝能賜下更多的啟示阿。

       正是在這種思想背景下,上帝特賜下八章異象,一方面將上帝選民未來在世,直到主復臨前的長期磨煉歷程,和小角的不法作為,以及最後查案審判的定期進一步啟示給他,而另一方面也是要消除他對上次異象的誤解和擔憂,以進一步光照、安慰他。

 

八章異象的表號完全改換一新

       現在我們就來看八章異象的內容和天使加百列的解釋。由於但以理見七章異象後發生了嚴重的誤解,心中甚是驚慌,臉色也改變了,因此在八章異象中,上帝將所有的表號都改換一新:

  首先,第一個獸巴比倫的獅子不再出現了。這看來是因巴比倫國即將滅亡了,上帝在異象中也有意不再提述牠,這等於向但以理再一次保證,巴比倫國必將很快滅亡。

  接著第二個獸瑪代波斯的熊和第三個獸希臘的豹,也都相繼變成了八章異象中的公綿羊和公山羊,為了消除他對這兩個國家的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因以色列人對羊是有著特別感情的,他們國家有許多人牧放羊群,他們也天天不斷地用羊來獻祭給上帝。羊也成為帶給他們平安的象徵。

  最後第四個怪獸羅馬國和牠頭上的小角教皇,也合併成了八章的小角。

  這些新採用的表號都是非常奇妙、確切而有意義的,並滿含有上帝無比的智慧和慈愛。例如瑪代波斯國在征服別的國家時,雖然表現為貪得無饜的熊,『吞吃多肉』『口齒內啣著三根肋骨』,象徵它的橫徵暴歛,無情剝削;但它對以色列人卻變得像『綿羊』一樣溫和,多次下令允許他們回國重建聖城與聖殿,並讓耶路撒冷成為自治城,免收一切稅賦。另外亞哈隨魯王的王后以斯帖和宰相末底改也都是以色列人。而且以『綿羊』預表瑪代波斯國也是極為合適的,因綿羊正是這個國家喜歡用的象徵標記。如古時波斯皇帝的冠冕正是牡綿羊式,是用金子和寶石製造成的。在石柱上所雕刻的也是這樣。直到今日還有存在的。

  又如希臘在侵佔別的國家時固然如兇猛的豹一樣,但對以色列人卻也變得像山羊一樣親善。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所記,希臘亞歷山大王征服瑪代波斯國時,曾特別允許猶太本國的人,以及在巴比倫和瑪代波斯的猶太人,能遵守他們自己國家的律法,保守自己的宗教信仰,並在第七年安息年免除他們的稅款和上貢。如有一段資料提到:『有一個傳說,約在公元前332 年,當瑪代波斯的統治權轉移給希臘時,大祭司賈德納(JADDNA)穿了他彩色的法衣,對當時來到耶路撒冷對猶太人有所要求的亞歷山大皇譯說這段預言,以下是約瑟弗的記載:「當但以理書展示給他(亞力山大)看,而其中曾宣稱將有一個希臘人要毀滅波斯帝國時,他(亞力山大)相信自己就是所述的那位,他在快樂的神情中,一時解散了群眾。但次日他再召集了他們,並告訴他們可以為他們所希望的要求任何恩賜。當大祭司賈德納說他們能否遵守他們國家的律法和第七年免除稅款與上貢時,他答應將這一切賜給他們。以後他們又求他允准在巴比倫和瑪代的猶太人也能有他們自己的律法時,他都照他們所求的樂允他們。」』(引自 SDA英文『聖經註釋』中,『解釋但以理書的歷史沿革』譯稿)。

       而且以公山羊預表希臘國也是非常確切的,因希臘國一貫喜歡以公山羊作為他們的國徽標記。『多馬.牛頓(THOMAS NEWTON)論到馬其頓人「在但以理之前約二百年就被稱為“阿軋戴”,即山羊的人民。」在他的不信宗教的著作裏,他詳細解釋了這名稱的由來:「他們的第一個王卡蘭紐斯帶著一大群希臘人,前往馬其頓尋找新的住處,就蒙神明的指示,要以山羊為他的引導,去建立國度。以後就看見一群山羊從暴風雨中飛奔,他就跟著牠們到伊得斯(EDEUS),並在那裏設立了他帝國的寶座,以山羊為他的國旗或軍旗。又稱這城為“阿軋哀”,即山羊的城;稱人民為“阿軋戴”,即山羊的人民。..山羊也成了一種特別的標記,以致亞歷山大由魯克撒娜所生的兒子,就被起名為“亞歷山大.阿古斯”,即山羊的兒子。並且某些亞歷山大的繼承者,在他們的錢幣裏,也以山羊的角為標記。」』(烏利亞.施密斯著英文本『但以理和啟示錄預言』151-152頁)。

       還有,以公綿羊預表瑪代波斯國,以公山羊預表希臘國,雖然顯示了牠們對猶太人溫和友善的一面,但作為公綿羊、公山羊本身,也有喜歡角斗的特性。因此以公綿羊、公山羊來代表瑪代波斯國和希臘國,也並不掩蓋牠們好斗喜勝、驕傲自大的一面。

  現在就讓我們按著次序,來仔細解釋一下八章異象中公綿羊、公山羊、四角和小角等預表意義:

 

公綿羊

       我們先來看公綿羊的情況。但以理說:『我舉目觀看,見有雙角的公綿羊站在河邊。兩角都高,這角高過那角,更高的是後長的。』(但8:3)。加百列解釋說:『你所看見的公綿羊,就是瑪代和波斯王。』(但8:20)。這是一個『聯合的大國』(耶50:9)。它在公元前539年毀滅巴比倫國而興起,到公元前331年被希臘帝國所滅亡。關於公綿羊的細節,可分四點解釋如下:

  (一)這公綿羊『站在河邊』。這條河就是異象中的烏萊河,附近有書珊城,後來成為瑪代波斯帝國的京都和王宮所在地。古列和他兒子以後的大利鳥王曾在書珊城大建王宮。亞哈隨魯和亞達薛西王也都喜歡建都於此城。(拉6:1-12.斯1:1-2.1.拉7:7-26.尼1:1)。『河』在預表中也常用來象征國家和人民。(啟17:15)。因此異象中用這樣的背景來襯托瑪代波斯國是很合宜的。

  (二)這公綿羊的『兩角都高,這角高過那角,更高的是那後長的。』(但8:3)。這兩角中更高的、後長的一角是指波斯,另一角指瑪代。因歷史上指出:波斯原為瑪代的屬國。後來波斯興起了古列王,轉弱為強,征服了瑪代,就將瑪代和波斯合併成一個聯合大國,因它們原是同文同種的兩個國家。

       就如邁爾通史上所述:『上古時亞里安人之遷居伊蘭地(伊朗),其居南方高原者後為波斯人,居西北山嶺者後為米甸人(瑪代)。..居伊蘭(伊朗)之亞里安人,波斯最強。然米甸(瑪代)之興,實先於波斯。其最著之王曰西阿克色列(CYAXARES 625-585年),即與巴比倫尼亞合攻亞述,焚其都城者也。王卒(死後),子阿思梯阿其(ASTYAGAS 585-555年)嗣(繼位)。先是西阿克色列以威力壓倒波斯人,使為之屬(國)。至是作亂(到他兒子阿思梯阿其在位時,波斯王古列反叛),攻米甸(瑪代),取之。波斯逐成強國。卒眾攻米甸(瑪代)者,曰大西魯司(CYRUS 即古列,公元前558-529年)..王強幹英武,大張國勢,建東方古國未有之烈。』(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一67,68頁,另參:曹紹縑編「西洋古代史」上冊134頁,齊思和主編「世界通史」上古部分197頁,也都有詳述)。

       古代東方史上還提到:『歷史傳統保存了一個傳說,即居魯士(即古列)俘擄了米地亞王(瑪代王)阿思梯阿格(ASTYAGAS)以後,曾把國內一個尊榮的地位給他。』(古代東方史597頁,阿甫基耶夫著)。

  (三)但以理繼續說:『我見那公綿羊往西、往北、往南抵觸,獸(原文為多數,代表許多國家)在牠面前都站立不住。』(但8:4)。

       查歷史可知,古列的軍隊進軍的方向和次序正是這樣:首先沿著巴比倫的邊界往西方進軍,直到地中海,毀滅了呂底亞國;以後又往北征服了小亞細亞一帶;最後又往南征服了巴比倫國。在他兒子岡比斯在位時,又佔領了更南邊的埃及。現引証幾段史料為証:

       『居魯氏(CYRUS 即古列)征服了米地亞(即瑪代)以後,便展開了廣泛的侵略政策,..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居魯氏征服了亞爾明尼亞、卡帕多啟亞、呂底亞(公元前547-546年)..』(古代東方史597頁)。

       另一處史料說:『公元前546年,居魯氏(古列)在短期內就把呂底亞滅亡了。波斯的軍隊遍佈於小亞細亞,佔據了呂底亞的首都──薩爾迪(即撒狄)。..接著,波斯就侵略小亞細亞愛琴海沿岸的希臘城市。』(世界通史第一卷828-829頁,蘇聯科學院主編)

  另一史料又說:『居魯氏(古列)率領軍隊侵入小亞細亞,直抵達海琴海海岸。隨後他征服了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紀元前538 年攻陷巴比倫城,這時便將波斯首都移往巴比倫。紀元前525年,居魯氏的大兒子岡比西(CAMBYSES)征服了埃及。這樣古代東方各國被波斯統一為一個龐大的國家。』(古代世界史66-67頁,A.V.密蘇里那編輯,王易今譯)。

       查地圖可知,以上按次侵佔的各地,從瑪代波斯本處到阿爾明尼亞、卡帕多啟亞、以及整個小亞細亞,直抵愛琴海沿岸,完全符合『往西、往北』的進展方向和次序。歷史上還提到:『並且他(古列)的部隊還是沿著巴比倫的邊界進軍的。』(同前世界通史第一卷787頁)。隨後從小亞細亞轉到腓尼基和巴勒斯坦是往南的方向,到巴比倫是東南,(巴比倫也正好在瑪代波斯的南邊),最後到埃及又是往南。(參看世界通史第一卷、或古代東方史、或其他史料中附插的地圖)。

       還有人提出另外一種解釋,如瑪代波斯對外征服的方向,不以本國為出發點,而以巴勒斯坦為中心點,那麼『往西』可看作征服呂底亞(在小亞細亞),往北可視為征服巴比倫,往南可看成征服埃及。這三個被征服的國家也就是但以理書七章瑪代波斯大熊口中的三根肋骨。但是根據以後對但以理八章九節小角發展的方向和次序的一貫解釋原則看來,還是不宜採用這種解釋。況且預言中已明確指出:象征瑪代波斯的有雙角的公綿羊,本是『站在(烏萊河)河邊』,並以此為出發點『往西、往北、往南』爭戰的。

 

     (四)預言中繼續論到他說:『但他自高自大,任意而行。』(但8:4)。這主要是指古列以後的諸王。因古列初進巴比倫時,雖然也曾自高自大,就如他在論到進入巴比倫城的宣言──『居魯士(古列)文書』中,一開始就自稱說:『我是居魯士,宇宙的王,偉大的王,強有力的王,巴比倫的王,蘇美爾和阿卡德的王,世界四方的王,安山城的王(即指波斯的王)..』等等(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上古部分174-175頁),但後來當他認識了真神上帝,明白了上帝在一百幾十年前,在先知以賽亞書中論到他的預言時,他的心靈便大受激動。就在他登位元年,也就是公元前536 年,他發出御令,呼召並幫助一切愛上帝的猶太人,回耶路撒冷去重建上帝的殿。(賽45:1-13.44:28.拉:1-11.6:3-5)。歷史上也都對此留有記述:『居魯士(古列)曾重建耶路撒冷,允許猶太人..返回家園。』(古代東方史599 頁。另參世界通史第二卷上冊257-258頁)。

       但古列死後,他的兒子岡比西及以後的幾個皇帝都嚴重地表現了『任意而行,自高自大』的精神,並也都具有統霸世界的野心。如古代歷史家希羅多德稱古列是『人道的和正直的』,但卻稱岡比斯(529-522年)為『殘暴的和瘋狂的』。(參古代東方史602,603 頁)。邁爾通史上也評論他說:『初即位,即多暴政。忌其弟,陰(暗中)使人刺殺之。王才能不如其父,而好大喜功之心較其父尤甚。凡亞細亞雄主,其拓地之志,恒不出本洲,獨王兼欲蠶食阿非利加(非洲),與埃及尋釁。』並且在公元前526-525年殘暴地征服了埃及。(上世紀卷一70-71頁)。歷史上還提到:『岡比茲不僅限於征服埃及,他還屢次試圖征服其它非洲國家,加太基,綠洲地區和遙遠的埃提奧庇亞。..』(古代東方史603頁)。

       再如大利烏一世,(即聖經中提到的波斯人大利烏,拉4:5,24. 5-6章,公元前521-486年在位),也表現了同樣的自高自大,任意而行的精神。他在位時又進一步『發兵攻印度西北境之奔約勃,取之。而東封之志成。又率七十萬人踰暴士珀勒斯峽,渡多惱河,深入歐羅巴境(歐洲)。伐昔西亞,取他雷西邑,馬其頓納貢稱臣,而西略之願亦遂。..遂決意欲伐希臘。』(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一73-74頁)。『惟兩次伐希臘,均遭挫敗。』(西洋古代史136頁)。

  大利烏在他的『貝希斯敦銘文』中,一開始就自稱說:『我..大流士,偉大的王,眾王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上古部分,177頁,林克純主編)。他還在自己的墓銘上自誇道:『如果你想知道「國王大流士(即大利烏DARIUS)所統治的地方有多麼多,那麼你就看一下寶座支柱上的劃像罷。那時你就知道,並將會知道,波斯男子的長槍曾打到遙遠的地方,那時你將會知道,波斯的男子曾在遠離波斯的地方戰勝了敵人。」』(古代東方史616頁)。

       大利烏死後,他的兒子克塞克斯XERXES,即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登位(公元前486-465年)。由於他繼承了他父親一生所辛勞擴建的廣大基業,如政治的改革、軍事的建樹、道路的建設、商業的發展、金幣的鑄造、皇宮的建築、疆域的擴大,使他變得空前的富足與強盛。(參斯1:1-8)。但也正因此而使他變得更加心高氣傲。但以理11:2預言:『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他因富足成為強盛,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這預言就是指著他說的。歷史上也曾詳細記述他『大徵各省兵,以伐希臘。』據希羅多德所記,他曾率領四百幾十萬軍兵和僕從去攻打希臘。(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一74頁和卷二43-45頁)。因他一心想要征服希臘,甚至夢想統霸全世界。歷史上也評論他『試圖在自己的對外政策中,實現波斯統治全世界的毫無根據的夢想。』(古代東方史621頁)。

 

公山羊

       我們現在再來看公山羊的情況。但以理說:『我正思想的時候,見有一隻公山羊從西而來,遍行全地,腳不沾塵。這山羊兩眼當中,有一非常的角。』(但8:5)。加百列解釋說:『那公山羊就是希臘王。』(但8:21)。它在公元前331 年毀滅瑪代波斯國而興起,到公元前168年被羅馬所滅亡。

       但以理說:『我正思想的時候』,說明但以理是很喜歡在聖靈裏作深入思考默想的人,甚至在見異象的時候,也是一邊觀看,一邊思想。這對我們一切研讀聖經、尋求真理亮光的人,也有著極寶貴的教訓。我們在研讀聖經,查考預言時,不但要懇求聖靈的光照,而也要多用時間默想,才能從中得到更多、更大的真理亮光、力量和幫助。正如經上所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詩1:2,3. 119:15,20,97,103.太24:15.彼後1:19)。可是一般人容易犯的毛病卻是讀經時太匆忙,缺乏默想,甚至不加思考,這樣當然也就不能從讀經中得到甚麼幫助。因此我們務要懇求主幫助我們多禱告、多默想,才能使我們的靈性不斷長進,工作滿有能力。

       關於公山羊的預言細節,我們也要分幾點來查考默想:

       (一)加百列說:『兩眼當中的大角,就是頭一個王。』(但8:21)。這顯然是指亞歷山大皇帝。(公元前356到323年)。他十六歲起就已隨父親馬其頓王腓力作戰,征服希臘各邦。二十歲時(公元前336年)繼位為王。二十五歲時(公元前331年),覆滅了瑪代波斯國。(參看古代世界史194-196頁)。

       (二)『從西而來』是指『亞歷山大的東征』,因希臘位於瑪代波斯國的西邊。如歷史所記,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4年春,親自『率領馬其頓人及(希臘)同盟軍』進行『東征』。首先『進軍亞洲,以伐波斯。』前後經過三次戰爭,而於331年覆滅了波斯國。以後又繼續率領軍隊東征,於公元前327年攻入印度。(西洋古代史上冊363-368頁,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39-241頁)

  (三)『遍行全地』,說明他軍力的強大,所到的地方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也說明他統治的疆域空前廣大,遠超過以前的巴比倫帝國和瑪代波斯帝國。『腳不沾塵』,表明他進軍神速,奔跑如飛,猶如七章異象中所說,豹有四個翅膀。

  『希臘古史家布路大克論到亞力山大的戰功的速力如飛,其快無比,為人所難相信的。還有一位古史家耶白思記載說:「大亞力山大國位的威嚴,兵力,成功,並戰爭的速力,都是很顯赫的。他的國界同富足為空前之大。..」(羅馬史第十段)。』(現代索隱40-41頁,或聖道綱要179頁)。如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4年春率領三萬五千精兵進行東征,僅用三年多時間即於331年毀滅了瑪代波斯國,以後又於337年繼續東征到印度。據計算,八年內進軍一萬五千多公里。『王於數年之間平定疆域,幾半天下。』其疆域『由以阿伊安海,直抵印度斯河。以巴比倫為都。』(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二72-77頁)。

  (四)但以理接著說:『他往我所看見站在河邊,有雙角的公綿羊那裏去,大發烈怒,向他直闖。我見公山羊就近公綿羊,向他發烈怒,抵觸他,折斷他的兩角,綿羊在他面前站立不住。他將綿羊觸倒在地,用腳踐踏,沒有能救綿羊脫離他手的。』(但8:6-7)。

       這裏提到公山羊奔跑到了公綿羊那裏,公綿羊正站在『河邊』,也就是前面已介紹過的『烏萊河邊』,在書珊城郊。書珊是許多位瑪代波斯王的都城,這時波斯的最後一個國王大流士(即大利烏)三世也建都在這裏。(參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一72頁,世界通史(上古)241頁)。因此這裏的『烏萊河邊』可象徵波斯國,以及它的首都。

  從異象中可見,公山羊對公綿羊步步進逼,毫不憐恤,首先大發烈怒,向他直闖,『折斷牠的兩角』,隨後又將牠『觸倒在地』,最後還要『用腳踐踏』。後來亞歷山大軍隊攻打、毀滅瑪代波斯國的經過情景正是這樣。

       亞歷山大前後共進行了三次大戰,徹底摧毀了波斯帝國:

  第一次戰爭:『馬其頓.希臘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後,於公元前334年,在馬爾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庫河附近與波斯軍首次交鋒,波斯大敗。亞歷山大以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市為號召,沿海一帶望風而歸。』(『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40頁)。

       第二次戰爭:『次年亞力山大進軍敘利亞,在伊蘇戰役中,又大敗由大流士三世親自率領的波斯軍,大流士僅以身免。他的母親和妻女皆被俘。』(同上240頁)。『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僥倖脫逃。毫無顧惜地撇下自己的家屬,和大批貴重的行李。』(『古代世界史』195頁)。大流士『逃回蘇撒,波斯都城,募兵為報仇計。』(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二72頁)。

  在此期間,大流士還曾兩次差派使者,尋求和談,都遭到拒絕。第一次求和是在第二次戰爭結束後,亞歷山大又進一步攻陷了腓尼基的主要城市推羅時。『大流士提議將小亞細亞割讓亞力山大,交換他的家屬,並願賠償大宗的金錢,及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亞歷山大。但亞歷山大拒絕這些提議,要求波斯王無條件投降。戰爭仍然繼續。』(古代世界史195頁)。第二次求和是正當第三次戰爭發生前:亞歷山大『王自埃及進迫波斯,大流士遣使求和。王不許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遂渡底格里斯、幼發拉底兩河,直簿其都。所至無敢禦者。大流士率大軍屯阿皮拉(ARBELA)。..』(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二73-74 頁)。

       第三次戰爭:上述亞歷山大拒絕求和後,在『公元前331 年..九月和波斯軍決戰於底格里斯河東岸的高加米加(即上述的ARBELA),徹底擊敗波斯軍隊。..亞力山大很順利地進入波斯苜都蘇撒和巴比倫,獲得極多財寶。公元前330年,又佔領波斯舊都帕賽坡里斯(PERSEPOLIS),..波斯帝國破滅後,在亡命中的大流士為其部下巴克特利亞總督比蘇斯所殺。』(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41頁)。

       上述歷史也給後世的人一個嚴肅的教訓,瑪代波斯雖然曾一度成為世界上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獸在他面前都站立不住,也沒有能救獲脫離他手的。』但因他『任意而行,自高自大』,如今也免不了被希臘帝國亞力山大帝所毀滅,被他『觸倒在地,用腳踐踏,沒有能救綿羊脫離他手的。』當然,這極其自高自大的亞力山大帝也免不了上天的刑罰。正如異象中下面所要顯明的:

 

  (五)預言中繼續說:『這山羊極其自高自大。』(但8:8)這一句預言指出,亞歷山大的自高自大程度,將遠遠超過瑪代波斯諸王。後來事實上果真這樣。

       亞力山大的『極其自高自大』,首先表現在具有統霸世界的野心上。當他東征成功,征服了龐大的波斯帝國,並一直侵入到印度斯河之後,又制定了西侵的計劃,準備侵佔『阿拉伯、迦太基、意大利、西班牙諸國,以成一統。』(邁爾通史上卷二77頁)。他甚至還幻想統治全世界。西洋古代史上評論他說:『彼(他)深信希臘文化之勢力與優勝,故決定以希臘文化統治全世界,使全世界均希臘化,而以歐洲吞沒亞洲。..彼(他)更用殖民方法,使歐亞人種同化,而於亞洲設立甚多之殖民地,移希臘人與馬其頓人以實之。其軍中亦有馬其頓人、希臘人、亞洲人,互相雜處。同時彼(他)又獎勵歐、亞人種互婚,..且欲使歐、亞植物同化。』(上冊369-370頁)。

       亞力山大的『極其自高自大』,更表現在妄圖將自己神化上。如果亞力山大的自高自大,只是表現在統霸世界的野心上,那麼他的自高自大程度也不會比瑪代波斯諸王嚴重多少。因瑪代波斯諸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也具有相似的統霸世界的野心。亞力山大的極其自高自大,更嚴重的表現是:他妄想把自己神化,要人們把他當作神明一樣來敬拜。例如當他的軍隊佔領埃及時,他曾進入太陽神廟,要廟裏的祭司稱他是太陽神的兒子。後來他在鑄造的銀幣上,又將自己的頭像鑄成太陽神的模樣。他也曾幻想將亞妥斯山雕成自己的一座神像,以一萬居民的城市設置在他的右手之中。以後他又採取東方專制皇帝的禮儀,要手下的文武大臣、將士、百姓,在朝見他時向他下跪,並以口親吻他的腳。

       如『西洋古代史』上論到:『在亞力山大所夢想的龐大的世界帝國中,其自己的地位果如何乎?關於此事,亞力山大的空想實無邊無際。彼嘗夢想將亞妥斯山雕成自己的大像,而以居民一萬之城市握於其右手,彼逐為自己想出一種神格。..七年以前,當亞力山大在埃及時,嘗率侍從至撒拉哈沙漠,謁亞孟神殿,並私進一聖所,其在此中究作何事,無人能悉,迨其既出,則有廟中大僧呼之為宙斯亞孟之子(意即太陽神之子)..四年之後,亞力山大又以其所要求之神尚缺乏外部有形之表示,故非有各種外部之儀式附隨不可..亞力山大因之採用東方之風俗,命臣民朝見者,例須俯伏於地,以口親其足。且下令希臘諸城,宣告以前之同盟解散,自後彼已非盟主,正式與諸城之神祗同,並可接受諸城所獻之貢物。』(上冊371-372頁。另參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二73-74頁)。『古代的希臘和羅馬』一書中也簡要地指出:『他(即亞力山大)也保留東方的習慣,並且自居為神,要臣民把他當作神明來崇拜。』(88頁吳於盧著)。『古希臘史』418頁附圖與註中也提到,當時『銀幣上的亞力山大像作太陽神阿蒙(AMMON)模樣』。但亞歷山大的這種狂妄自大,立刻遭到了上天的懲罰,正如預言中接下去所指出:

 

大角折斷後又長出四角

  (六)『正強盛的時候,那大角折斷了。』(但8:8)。

  據歷史記載,公元前323年,正當希臘帝國最強盛的時候,東征成功,又準備西侵;而亞歷山大皇帝本人也正年富力壯,約有三十三歲,便因放縱酒色,又突然得了熱疾而死。

       因亞力山大雖然戰勝了列國,卻不能制服自己的情慾。史記上評論他說:『顧王雖銳意功業,而淫於酒色,遂得熱疾,西歷前323年,卒於巴比倫,年三十二。』(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二77頁)。另一本史書上提到:『亞力山大自印度歸後,恒終日沉湎於酒,每開筵宴,妃嬪環列,嘗聞其有時大醉,至於睡四十八小時之久。』以致身體大衰。『既而亞力山大復欲征阿剌伯,以便暢行其征服西部地中海之計劃,乃命腓尼基人造軍艦,然不久忽以疾卒,(紀元前323年),時年僅三十三,在位僅十三載耳。於是其將來一切計劃,卒成泡影。』(西洋古代史上373頁。另參古代世界史197頁)。

  (七)『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長出四個非常的角來。』(但8:8)。加百列對此解釋說:『至於那折斷了的角,在其根上又長出四角,這四角就是四國,必從這國裏興起來,只是權勢都不及他。』(但8:22)。

       果真,亞歷山大死後,他手下的四個都督彼此爭戰,在公元前301年,便將整個帝國一分為四國,即:西路庫的敘利亞國在東方,多利曼的埃及國在南方,喀散德的馬其頓希臘國在西方,利西馬克的色雷斯國在北方。但他們的權勢都及不上亞歷山大。以後北方的色雷斯國又被東方的敘利亞國所吞併。

       國內一般所看到的中文史料,都只簡略提到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帝國分裂為三國。其實是先分裂為四國,以後才變成三國。如曹紹譧編著的『西洋古代史』上提到:『當亞力山大之死也,

其后已有孕,故諸臣議不立君。暫奉腓力之養子繼位,而以帕寘格(PERDICCAS)攝政。帕寘格復設四都督分治全國,以多利曼(PTOLEMY)治埃及,以塞留哥(SELEUCUS)治敘利亞,以安提帕忒治馬其頓,以來西馬(LYSIMACHUS)治答拉西及小亞細亞西部。諸都督既各據一方,遂起野心。..』(下冊376 頁)。

       『邁爾通史』對此記述:『亞力山大卒後,無能繼其位者。彌留時,諸臣問所立。王曰:擇才德過人者而與之。遂以璽授其將貝提卡(即上述的PERDICCAS)。貝才不勝任,(原注:前王腓力第二有私養子曰腓力阿里底亞,實嗣為王,貝提卡特攝政耳),國內大亂。西歷前第四週(世紀)之末,諸將分據其地,為大國者四..。四大國先交鬨於弗呂其亞(西歷前301年)是為伊百色之戰,於是疆域以定:利西馬克領他雷西及小亞鈿亞之西境;西路庫領敘利亞以東至印度斯河之地;多利曼領埃及;喀散德領馬其頓及希臘列邦。皆自稱王號。..他雷西不久而滅,餘三國皆亡於羅馬。』(上世紀卷二81頁)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雖被他手下的四個大將所分治,但正如預言中所指出的,他們的『權勢都不及他』。如歷史書上所論述:『大亞力山大死後,其駐巴比倫諸將雖於其文件中尋出其關於大西方戰役之種種計劃,然諸將之中,不惟無人具有相當之天才足以完成此等計劃,而反困於長期之內部衝突。』(西洋古代史下冊376頁)。

       又如歷史上論到四角之一喀散德所統治的馬其頓和希臘列邦時所述:『希臘列邦不服,喀散德無如何也。』(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二81頁)。由此可見,他們的權勢不及於亞力山大之一般。

 

又長出的小角究竟是指誰?

       現在讓我們來看但以理八章中又長出的小角究竟是指誰說的?異象中說:『四角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個小角,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極其)強大。他漸漸強大,高及天象,將些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用腳踐踏。並且他自高自大,以為高及天象之君,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毀壞君的聖所。因罪過的緣故,有軍旅和常獻的燔祭交付他。他將真理拋在地上,任意而行,無不順利。』加百列對這個小角解釋說:『這四國的末時,犯法的人罪惡滿盈,必有一王興起,面貌兇惡,能用雙關的詐語。他的權柄必大,卻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他必行非常的毀滅,事情順利,任意而行,又必毀滅有能力的和聖民。他用權術成就手中的詭計,心裏自高自大,在人坦然無備的時候毀滅多人。又要站起來攻擊萬君之君。至終卻非因人手而滅亡。』(但8:9-12,23-25)

  根據這一段預言的仔細查考可知,但以理八章的小角,等於是七章的第四獸(羅馬帝國)加上第四獸頭上的小角(羅馬教皇)。換句話說:八章的小角是指羅馬帝國和相繼的羅馬教皇說的。關於小角興起情況的預言,完全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關於小角的活動,既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也應驗在羅馬教皇身上;關於小角的結局應驗在羅馬教皇身上。關於這方面內容,我們等一下將詳細研究。現在我們先要看一下基督教中的兩種錯誤解釋:

 

將來派的錯誤解釋

       第一種是羅馬天主教所發明的將來派的解釋,原為對抗宗教改革家正確解釋而研製出的反解釋,認為此小角是指末後的敵基督,現在還未來到,要在基督復臨前的七年內出現。如『神的永遠計劃』一書中所介紹:『第四獸的「小角」,「公山羊」第四角的「小角」和11章36-45節的「任意的王」,都是指著同一的事情,顯明敵基督將從敘利亞(包括亞述)出來。按敘利亞原屬古羅馬帝國版圖之一,將來必得復興,而恢復原有的土地。』(引自該書66頁後的版圖上註語)。

       這種解釋顯然是將系統性,連貫性的預言,作了極嚴重的破壞和割裂,並且也嚴重地違犯了聖經預言的一貫解釋原則。因按照這樣的解釋,公山羊的四角既是指亞力山大帝國分裂成的四國,它們都早已被羅馬帝國覆滅了。而在四角中的一角上另長出的一個小角,卻是指基督復臨前七年中才能出現的敵基督,那麼從四國之後,到末後敵基督出現前,這一長達二千多年時期,豈不是在預言中成了一個空白區域麼?或換一種說法,在八章預言中,在四角和小角之間豈不是被砍斷了,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割裂麼?

       這種對系統性和連貫性預言的割裂,也可說是將來派解釋法的通病。例如在二章中,他們把鐵腿和半鐵半泥的腳與腳趾之間砍斷了;在七章中他們把十角和小角從第四獸頭上砍下來了。因羅馬帝國早已滅亡,『十角』卻被認為至今還沒有完全形成,『小角』更是要在基督復臨前七年內出現。同樣對十一章所謂『任意王』的錯誤解釋也是對連貫性預言的嚴重割裂。

       還需要一提的,對但九章『七十個七』的連貫性預言的解釋,他們也同樣作了嚴重的割裂。按照他們對年代計算也不正確的牽強附會的解釋,認為六十九個七年過去已經應驗,從公元前444年尼希米回耶路撒冷修造城牆時起,到公元31年春主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時止。但他們卻把最後一個七年解釋為基督復臨前的七年。所謂敵基督要在這七年中出現,並在後三年半內踐踏世界,也就是根據這種錯誤解釋而來的。其實七十個七年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奇妙預言,已經完全應驗在猶太人的歷史和主耶穌的事蹟上。從公元前457年波斯王亞達薛西在位第七年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時起,到公元27年秋天主耶穌受洗,被聖靈所膏,成為受膏君時止,正好是六十九個七年,也即483年(拉6:14. 7:7-26)。最後一個七年,也就是第七十個七年,福音是特別傳給猶太人的,前三年半是基督自己傳,後三年半是基督藉著門徒傳,藉此和信而悔改的猶太人堅定救恩的新約。這樣就應驗了預言的話:『一七之內,他(基督)必與許多人(猶太人)堅定盟約。』(原文為:堅定一個約,此即新約)。『一七之半,使祭祀與供獻止息』,是指基督受洗後三年半,也即在公元31年春天,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完成贖罪大功,使聖殿幔子從上到下裂為二半,從而使舊約的預表性獻祭制度和供獻禮儀止息。(太27:50-51.來10:5-18)。一七之末,司提反為主殉道,門徒遭受逼迫,福音開始傳向外邦。以後便有羅馬國的軍隊在公元前70年和135年,二次前來毀滅耶路撒冷和聖所。(但9:24-27)。

       此外,上述將來派解釋中認為八章的小角和七章的小角是完全相同的,這種看法也是錯誤的。所謂小角將由敘利亞出來也是錯誤的。因敘利亞原不屬於羅馬本國的領土,它也不是羅馬分割成的十國中的一國。

 

過去派的錯誤解釋

       關於八章小角的第二種錯誤解釋是過去派的解釋,認為這裏的小角是指過去的敘利亞王安提阿古.愛比法尼絲,或稱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EPIPHANES),在位的年代是公元前175-164年。據認為他從埃及回來時,曾進攻耶路撒冷,屠殺八萬猶太人,擄去四萬人,另將四萬人賣作奴隸。以後又再次進攻埃及,在羅馬海軍威逼下退兵。於是又洩忿於耶路撒冷,污穢聖殿。例如曾擅自進入至聖所,又將豬獻在祭壇上。也有人以為這樣的解釋,使預言變得和後來的世代毫無關係,於是又補充了一個觀點,認為有可能是:小角近指安提阿古四世,遠指一個更可怕的毀滅者,將要攪亂世界歷史的末後幾年。安提阿古四世不過是他的預象而已。但不論怎樣補充解釋,基本的觀點還是認為八章的小角是指敘利亞王安提阿古四世。這樣的解釋顯然是錯誤的,既違背聖經的啟示,也不符合歷史事實。至少有十個理由:

     一,安提阿古四世是敘利亞國二十六個國王中的第八個王,是屬於四國中的一國,也就是公山羊頭上『四角中的一角』,卻不是『四角之中有一角』另長出的『一個小角』(但8:9)。

  二,『四角』是代表四個國家,不是代表四個王,所以『小角』也不是代表一個王。(但8:22)

  三,安提阿古四世只是承受了先人的國位,並不是像小角一樣『漸漸成為強大』。(但8:9)

  四,安提阿古四世在位時,敘利亞王國已經趨於衰弱。他的權勢還不如安提阿古三世,或稱大安提阿古(公元前223-187年)。歷史上指出,大安提阿古自公元前190年被羅馬國打敗後,

敘利亞就開始衰弱。而預言中論到『小角』的權勢,卻是『漸漸成為極其強大。』(但8:9原文和英文)。可見決不可能是指安提阿古三世。

      如邁爾通史上提到:『西路庫王卒,更歷數君,國內多敵,叛而自立者數省。及(到了)安提阿格第三(亦名大安提阿格),能中興其國,欲拓地於歐洲,興兵西出。..至是(此)羅馬率師出禦,逐敘利亞兵至赫勒斯邦峽外,敗之於美尼西亞(西歷前190年),敘利亞由是遂衰。』(上世紀卷二82,83頁)。

       又如世界通史上論到大安提阿古在公元前190年被羅馬國打敗後的情況說:『失地賠款,疆土日蹙,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於危機狀態。』『從此塞琉古王朝(即西路庫SELEUCUS王朝)的地位逐漸降落。』(上古部分264-265頁)。

       及至安提阿古四世在位時,雖又能在埃及取得一點暫時性的勝利,但卻遠未能恢復大安提阿古時的權勢,並且很快就在羅馬國的威逼下而從埃及退兵,顯明他不過是羅馬手下的一名敗將。『古代羅馬史』上生動地敘述了這件事:當時『安提奧庫斯』侵犯埃及,『埃及人向羅馬求救。羅馬的使節蓋烏斯.波庇里烏斯,到正駐兵在亞力山大城前的安提奧庫斯那裏去,並向他傳達了元老院的命令,要他把所奪得的東西全部歸還,並在一定時期中間撤出埃及。國王請求給他考慮的時間。於是波庇里烏斯便用自己的手杖繞著他身邊劃了一個圈,並要求他在圈內作出回答。安提阿庫斯服從了命令..』(科瓦略夫著387-388頁)。由此可見,若想要以安提阿古四世來應合但以理八章的『漸漸成為極其強大』的『小角』,還遠遠不夠資格呢!

       五,預言中說:『這四國末時,犯法的人罪惡滿盈,必有一王興起。』(但8:23)。結果這一個王毀滅了四國而統治天下。這一個王也就是『小角』,顯然是指羅馬帝國和隨後的羅馬教皇,而根本不可能是指安提阿古四世。何況他在位時,根本不是『這四國末時』。

       六,安提阿古四世發展的方向和次序,並不是像小角一樣『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極其強大。』(但8:9原文)

   七,關於小角毀壞、踐踏的聖所,要『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開始被)潔淨。』(但8:14)。而且加百列明確指出:『這是關乎末後的異象』『這是關乎末後的定期』『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但8:14-17,18-19,26)。顯然和安提阿古四世毫無關係。如有人硬要將二千三百日當作實數的日子,或强解作一千一百十五日來解釋(註:『二千三百日』原文是二千三百個晚上早上,應指2300日,而不是指1150日,因創世記一章中說,有晚上有早上這是第一日,第二日……等等),那麽安提阿古四世迫害猶太人,污穢聖所的日子,也未應驗此預言。可見他不可能是八章的小角。

  八,小角『要站起來攻擊萬君之君』基督。(但9:25-26.啟19:16. 1:5)。這不但是要作靈意解,而也要作實意解。明顯地應驗於羅馬帝國和羅馬教權時,如羅馬帝國曾將基督釘在十字架上。安提阿古四世卻早在基督降生前168年,就去世了。

  九,『並且他自高自大,以為高及天象之君(指主基督和上帝)。』(但8:11)。羅馬帝國曾強迫基督徒敬拜皇帝。羅馬教皇也曾坐在上帝的殿裏自稱是上帝,並要人們敬拜他,如同敬拜上帝。

  十,小角『至終非因人手而滅亡』,是指基督復臨時被毀滅。(但8:25.帖後2:1-8)。而安提阿古四世早在公元前164年就死了。

 

對小角的正確解釋

       由以上所述可見,八章小角既不可能是指將來派所說的在基督復臨前七年內將要興起的敵基督,也不可能是指過去派所說的敘利亞王安提阿古四世。那麼八章的小角究竟是指誰呢?現在就讓我們接下來介紹第三種解釋,也就是宗教改革家們所堅持的歷史預言派對八章小角所作的最完美的解釋。

       一,將八章小角和七章小角比較後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是有著許多相同點的。因此七章小角和八章小角是必然有關係的。所不同的是,七章小角單是指羅馬教皇說的,八章小角是指羅馬帝國,和繼承它權勢的羅馬教廷說的。

 

       二,八章中將羅馬帝國和繼承它的羅馬教廷聯合起來,作為一個統一體看待,也是有聖經中其它預言為根據的,而且歷史上也是這樣應驗的。例如七章的小角(羅馬教皇)是從第四獸(羅馬帝國)的頭上十角中長出來的。換句話說,七章預言中已經將小角和第四獸看成統一體了。不過到了八章異象,更進一步將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聯合成為一個統一體,即八章的小角。啟示錄預言中對此也有進一步啟示:『那龍(既指大龍本身,也指大龍當時利用的七頭中的第六頭羅馬帝國)將自己的能力、座位和大權柄都給了他(指形狀像豹的獸,也即指但以理七章的小角)。』(啟13:2)。懷愛倫也早已對本節預言解釋說:『大多數的改正教都相信這個表號是代表羅馬教皇,因為他是承襲了古羅馬帝國的能力、座位和權柄的。』(善惡之爭25章458頁)。  

       歷史上也是這樣評論的。如『西洋古代史』上說:『蓋當西部帝國瓦解時,在羅馬方面即有一教會中之皇帝興起,握最大之權力,此實不啻西部皇帝權力之繼起者。』(下冊622頁)。『羅馬帝國興衰史』上也說:『從這一年(指公元476年,西羅馬皇帝被廢)起,羅馬皇帝統治下的羅馬帝國,始漸而變為羅馬教皇統治下的羅馬宗教國。一言以蔽之,奧古斯多被廢,教皇代興的重要關頭。』(180頁王文伊譯著,中華書局出版)。『中古歐洲史』上又說:『中古教會不但執行國家的職務,而且有國家之組織』。『中古教會之組織,可稱之為專制君主之政府,為教皇者,大權獨攬,無異專制之君主。』『教會以教皇為首領,而握有政權,隱然為羅馬帝國之繼起者。組織完備,儼然專制之王國,實可謂為中古時代最有勢力之國家。』(128,173 頁何炳松編著)

 

       三,關於八章中小角的預言,都已完全應驗在羅馬帝國和繼承它的羅馬教廷身上。講得具體一點,關於八章小角興起情況的預言,都已完全應驗在羅馬帝國的身上;關於小角的不法活動,既已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也已應驗在羅馬教會和教皇身上;關於小角的結局將應驗在羅馬教廷身上。現在就讓我們來仔細查考一下,有關八章小角的預言是怎樣獲得奇妙應驗的。

 

關於小角興起的預言及其應驗

小角興起的時間

       第一點,小角興起的時間。加百列指出:『這四國末時,犯法的人罪惡滿盈,必有一王興起。』(但8:23)。

       如以前所述,亞力山大死後不久,國內四都督發生內戰,於公元前301年,整個希臘帝國被分裂為四國,這就是東方的敘利亞,南方的埃及,西方的馬其頓.希臘,和北方的色斯。到了公元前281年,北方的色雷斯又被東方的敘利亞所滅,這樣四國又變成了三國。不過,那時還未到四國的『末時』,因為其他三國還是很強盛的。及至到了公元前三世紀末和二世紀中時,各希臘化國家中的情況就有了明顯的改變。那時,正如預言中所說的已臨近了『四國』的『末時』,意即亞力山大帝國分裂後的各國的『末時』。那時『犯法的人』,指各國的統治階級、盜匪和一切惡人的罪惡行徑,確已達到了『罪惡滿盈』的地步。例如無端的侵略戰爭,猖獗的海盜活動,富人對窮人的殘酷剝削,已使大批大批的人變為奴隸,使城市和鄉村遭到掠奪,使和平居民受到殘酷迫害,廣大居民群眾生活日益貧困和惡化,社會矛盾也極端尖銳起來。正是在這種種情況下,一個日益強大的羅馬帝國正在漸漸得勢而興起。羅馬帝國首先在公元前168年征服了馬其頓.希臘國而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以後又將三國中剩下的敘利亞和埃及二國也都加以完全的併吞。因此預言中所說:『四國末時..必有一王興起』顯然是指羅馬帝國說的。以下讓我們引證一點史籵:

       『世界通史』上提到:『公元前三世紀末是希臘化國家社會經濟歷史的顯明界線。從這個時候起,整個地中海地區奴隸佔有制的發展過程日益加劇了。變大批的人為奴隸,對城市和鄉村的掠奪,對和平居民殘酷迫害──這些情況越來越多了。』(第二卷上冊417頁)。『公元前二至一世紀是希臘化國家進行劇烈階級斗爭的時期。』『希臘化國家內部的激烈階級斗爭,同各國間的政治和經濟競爭,同它們之間的猛烈沖突緊密交織在一起,結果它們互相削弱。這一切都促使羅馬征服者得到勝利。』(同上423,425頁,蘇聯科學院主編)。

       『西洋古代史』上也論到:『亞力山大之繼承者至紀元前200 年時,就在東部地中海繼續進行其族爭、結黨、戰役、聯盟等事。當此之際,羅馬已經二次大敗迦太基人,其勢力已漸發展於東部地中海,..羅馬之勢力逐漸延蔓於此東方全部希臘世界。』(下冊482頁)。

 

小角興起的情形

       第二點,小角興起的情形。預言中說:『四角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小角。』(但8:9)。 

       在此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一下:有一本解釋預言的書(God Care上認為本節的原意應該是指:四風之中有一風出來一小角。也就是說小角『是從四風之一出來』的。其實這種看法是沒有根據的。該書提出的『理由』是:『在希伯來文,但以理書八章八節、九節中的角是陰性,而風可以是陽性,也可以是陰性。在英譯本中的「其中之一」one of them, 其中的them代名詞「他們」為陽性。這意思是說,其所代表的名詞,必定是「風」而不是「角」。』(8-7頁)。

       其實在希伯來文中,『角』並不單是用陰性代名詞來代表的,也同時可用陽性代名詞來代表的,如同風一樣。例如在八章十一節論到長出來的小角時,原文中就明顯用了陽性代名詞『他』he:『他自高自大(按原文和英文是:He magnified himself)』另外在但以理七章八節和二十四、二十五節中,也明顯用陽性代名詞『他們』them代表十角,用『他』he代表小角。如經文中是這樣說的:『我正觀看這些角,見其中(原文和英文是他們中among them)又長起一個小角。』『他(原文和英文為he)必制服三王。他(he)必向至高者說誇大的話,..』

       再說,在英文聖經各版本中,也從來沒有將小角譯成是從四風中的一風出來的。如果硬要將小角改譯成從四風中的一風(一個方向)出來,那麼就等於將小角和公山羊頭上的四角完全分開,脫離關係了。那麼小角究竟生在甚麼上面?這是不符合異象表號中的含義的。因此,中文聖經現有的譯意是正確的:『四角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小角。』 

       『四角之中有一角』是指馬其頓希臘國,也就是原來亞歷山大希臘帝國的本土。羅馬帝國的興起並取代希臘而統治天下,正是從公元前168年或146年征服馬其頓希臘國之後而開始的。這也就是從這一角上長出一個『小角』──羅馬國的意思。

       『世界通史』上提到:『公元前168年,在皮德那附近進行的唯一大戰中,..馬其頓王國滅亡了。..羅馬人在希臘重新劃定各城邦的疆界。』(第二卷上冊441-442頁)。『古代羅馬史』上也提到:『168年6月22日在這裏發生了結束馬其頓王國的一場著名的戰斗。..在摧毀了馬其頓以後,..羅馬急遽地改變了對希臘,特別是對希臘化各國的政策。盡管希臘在名義上仍然是自由的,但實際上它卻失去了獨立的殘餘。』(科瓦略夫著385-386頁)。因此公元前168年,可被視為羅馬帝國正式興起,取代馬其頓.希臘國而統治天下的一年。

       也有人認為公元前146年才是羅馬取代希臘而統治天下的一年。這是因為『公元前149年,馬其頓爆發了反羅馬斗爭,但是斗爭沒有成功。..馬其頓失去自治地位,列為羅馬行省。(按為148年)。..一年之後,中希臘和南希臘又爆發以阿卡亞聯盟為中心的反羅馬斗爭。』(世界通史上古部分305頁)『公元前146年,科林斯被徹底破壞,燒得精光。..希臘各城市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歸羅馬所屬馬其頓行省的當局管轄。』(世界通史第二卷上冊443頁)。因此『古代世界史』就作了這樣一句總結:『從紀元前146年起,希臘的歷史被包括到羅馬的歷史裏面去。』(206 頁A.V.密蘇里那編輯)這也就是從『四國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個小角』的意思。(古代世界史206頁,A.V.密蘇里那編)。

 

小角發展的方向和次序

       第三點,小角發展的方向和次序。預言中說:『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強大(原文和英文是:極其強大)。』(但8:9)。

  查看歷史可知,羅馬國在公元前168年征服馬其頓希臘國之後,發展的方向和次序正是這樣:『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日益不斷擴展它的勢力,以致『漸漸成為極其強大。』歷史上說:從公元前30年起,羅馬進入帝國時期,達到空前的強大。從公元69年起,又進入『帝國全盛時期』,這一時期一直維持到公元161年。

  『向南』,主要是指對埃及日益加強的控制,和最後的吞併。早在公元前168年馬其頓希臘國被羅馬所滅之年,埃及也自動承認為『羅馬的屬邦』,為要求得羅馬的保護,免受敘利亞的侵佔。公元前30年埃及又完全歸併於羅馬,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如『古代羅馬史』中提到:敘利亞王『安提奧庫斯四世..利用了馬其頓戰爭(指公元前171-168年羅馬和馬其頓所進行的第三次戰爭)..,極其順利地進行了對埃及的戰爭,並於(公元前)168年直抵亞力山大里亞。埃及人向羅馬求救。羅馬的使節蓋烏斯.波庇里烏斯到正駐兵在亞力山大里亞城前的安提奧庫斯那裏去,並向他傳達了元老院的命令,要把他所奪得的東西全部歸還,並在一定時期中間撤出埃及。..安提奧庫斯服從了命令。』(387-388頁)。

       埃及這一次雖然求得了羅馬的保護,但也因此進一步成了羅馬的屬邦。正如『西洋古代史』也提到這事說:『至於第三帝國埃及自始則與羅馬親善。當羅馬軍第一次出現於希臘世界三十年後不久,埃及即自動承認為羅馬之屬邦。(紀元前168 年)。』(下冊484頁)。

       此後的情況,正如『世界通史』所提到:『從公元前二世紀中葉起,爭奪王位者或依附羅馬,如托勒密六世或七世;或利用人民起義的機會攀登王座,如托勒密十一世。羅馬人乘機滲入,使托勒密王朝越來越處於依附地位。到女王克利奧帕特拉時期(公元前51-30年),王室內部又發生爭奪王位的紛爭。其時羅馬的愷撒.屋大維已先後侵入埃及,托勒密王朝終於公元前30年為羅馬滅亡。』(上古部分260頁)。其他歷史書上也提到:自上述種種事件起,『埃及便開始衰落,一直到女王姑婁巴七世(CLEOPATRA) 而亡。..公元前30年埃及歸併於羅馬帝國。』(古希臘史436頁,賽爾格葉夫著)。『屋大維建埃及為羅馬的行省(紀元前30年)。』(西洋古代史下冊534頁)。

       這裏順帶一提,關於小角『向南』的發展,雖然主要是對埃及的控制和吞併,但迦太基的毀滅,也可略提一筆。『古代羅馬史』提到:『馬其頓不是成為羅馬侵略新階段的唯一犧牲品。149年到146年間,可怕的國際危機也湮沒了希臘和迦太基。』(390頁)。邁爾通史也提到:『羅馬滅哥林多之歲(西歷前146年),復滅迦太基。』(上世紀卷三42頁)。

  『向東』,是指對敘利亞的不斷干涉,和最後的吞併。如上所述,當公元前168年埃及請求羅馬保護後,羅馬元老院立即派出使節,勒令駐軍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前的敘利亞王,限期撤離埃及,並歸還擄物。從此敘利亞國在羅馬的干涉、控制下不斷走著下坡路。於公元前64到63年又完全被羅馬佔領,成為一個行省。

       如歷史上提到:『敘利亞王國緩慢地,但是一直地在羅馬的有力作用之下走著下坡路,因為羅馬是最害怕敘利亞之威力重新恢復起來的。羅馬人盡一切可能來削弱塞琉古王族,從對他們的外交政策,加以軍事外交的壓力開始,直到支持篡位者,並干預王家的私事。』(羅馬古代史375頁)。

      及至到了公元前67年,曾任羅馬執政官的軍事領袖『龐培..率師東征。龐培破米特拉達底軍於亞美尼亞,米特拉達底逃竄,底拉尼亦降。繼又大破殘餘之塞留家王國(CELEUCIA),而夷敘利亞為行省。..』(西洋古代史下冊520頁)。另一本書上也提到:『羅馬人在公元前64-63 年,沒有遇到一點抵抗而併吞塞流息咨王國(即敘利亞王國)全部領土。』(世界通史第二卷上冊455頁)。

      『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極其強大』:『榮美之地』是指上帝應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後裔居住之地,也即摩西、約書亞引領以色列人進入的迦南地,也即古時上帝選民以色列人和上帝榮美聖殿的所在地──巴勒斯坦和其中的聖城耶路撒冷。由於以色列人的長期犯罪、背道、遠離上帝,以致這榮美之地曾接連遭到亞述、巴比倫、瑪代波斯和希臘的轄制,如今又被交在羅馬帝國手裏。

       如上所述,當龐培東征,於公元前64-63年併吞敘利亞之後,接著又於63年佔領猶太國。西洋古代史上提到:『龐培..率師東征,..夷敘利亞為行省。此後覆滅腓尼基,進軍猶太,圍耶路撒冷,而取猶太本國置於羅馬治下。』(下冊520頁)。邁爾通史也提到:邦貝(龐培)『攻敘利亞,腓尼基皆下之,置為群縣。復南抵巴勒斯坦,圍耶路撒冷,西歷前63年克之。』(上世紀卷三58,59頁)。這樣,『公元前63年猶太變成羅馬的一個行省。』(世界通史第二卷上冊454頁)。

       關於這次龐培攻取耶路撒冷的經過,『古代羅馬史』中還提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部分堅決保衛聖城和聖殿的猶太人,『他們佔取了耶路撒冷的神殿,在三個月中間抗擊著圍攻,直到最後在一個星期六安息日羅馬人衝進神殿的時候,龐培進入了「最神聖之所」,這是只有祭司長才能進來的地方,而且一年也只有一次。神殿的寶庫被勝利者劫掠一空。』(580頁)。

       及至公元70年因猶太國暴動,羅馬皇帝韋帕薌,『令太子提多(TITUS)圍耶路撒冷,久之城陷,盡燬神廟,猶太人死者數逾百萬,釘死十字架者甚眾,其僅存者流離四散..。提多盡取廟中神器,運回其國。』(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三88頁)。

       而在此時期前後,也正是羅馬帝國進入最強盛的時期,正應驗了預言所說:『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極其強大。』因羅馬在公元前168年取代馬其頓希臘,而開始統治天下之時,還不能算是極其強大;以後『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不斷擴展了它的勢力之後,才『漸漸成為極其強大』的。

       正如歷史上所指出,公元前30年,第一個擁有『奧古斯督』尊稱的羅馬皇帝握大維開始掌權時(公元前30年至公元14年),羅馬就進入了帝國時期,達到空前強大的地步。『至於此時帝國之領域,實包括全部地中海世界。』(西洋古代史下539頁)。基督即降生於此時。(路2:1-7)。從元69年起,羅馬又進入『帝國全盛時期(69-161)』(參『古代羅馬史』中之分期)。『羅馬諸帝均精明強幹,政績卓著,故羅馬帝國在其治下隆盛無比,而造成帝政黃金時代。』(西洋古代史下冊564-567 頁,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三90頁)。『羅馬之領域以圖拉強在位時(98-117年)為最廣..。』(同上下冊560頁)。

 

關於小角的特點和不法作為

       我們現在再來看,關於小角的特點和不法作為。這一部分預言既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也應驗在羅馬教和羅馬教皇身上。分十點來介紹:

 

漸漸成為極其強大

       第一點,『漸漸成為極其強大』(但8:9原文)。不但羅馬帝國是這樣(已如上述),而羅馬教皇也是這樣。比較但七章八節和二十節:『又長起一小角』『形狀強橫,過於他的同類。』

  如『聖經手冊』上提到:『..約有五百年之久,羅馬的監督並不是那含有「普世之父」的教皇。羅馬的監督有管理全教會的權柄,這一觀念乃是逐漸形成的。』『教皇職權乃是一個逐漸形成的發展。最初顯為世界列強之一是在第六世紀。教皇政權的最高峰是在第十三世紀。』在他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所有德國、法國、英國,甚至所有歐洲的君王都要聽命於他。』(海萊博士著聖經手冊980,979,998頁)。其它可詳參:邁爾通史中世紀卷一39-40頁,中古歐洲史27-28頁。

       就以教皇英諾三世(INNOCENT III, 1198-1216年)為例。『他是所有教皇中最有權勢的一個,自稱為「基督與神的代表人」「管轄教會、世界至上無比的君王」,擁有廢除、罷免君主的權柄,所有天上、地上和陰府中的事物,都是受治於基督的代表的。他使教會具有管轄政治的最高權柄,所有德國、法國、英國,甚至所有歐洲的君王都要聽命於他。他甚至曾使比散田的帝國(BYZANTINE 即原先的東羅馬帝國)歸回在他的掌握之中。..他曾下諭旨宣稱說:彼得的承繼人無論如何是不能離開那公教的信仰,即「教皇絕對無錯誤可能的信仰」。判決了大憲章(即英國約翰給予貴族之自由保證書)為有罪..』(聖經手冊998-999頁)。

 

面貌兇惡

       第二點,『面貌兇惡』(但8:23)。既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也應驗在羅馬教廷身上。特別表現在他們殘酷迫害上帝子民的事上。

  如該撒奧古斯都(公元前30年到公元14年)曾『使橫征暴斂的人(指稅吏),通行國中的榮美地(指猶太國)。』(但11:20.路2:1-7)。該撒提庇留(公元14-37年)更是『..悉廢民主制度,..殘忍猜忌..其時人民語默皆不免於罪。..帝時猶太人釘死基督於十字架。』(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三82-83頁)。尼羅(公元54-68頁)又更是『無惡不作,..橫征暴斂,..荒淫無恥,益甚於前。』(同上86-87頁)。『毒死了自己的弟弟,..下令殺掉自己的母親,..他的從前的培育者,哲學家辛尼加,以及許多上層羅馬貴族的代表們,都死在他的手裏。』(古代世界史296頁,密蘇里那著)。『且殺其妻。』(世界史綱389頁,韋爾斯著)。尤其是諂害、殘殺了使徒保羅、彼得和成千成萬的基督徒。

  摩西在靈感的預言中,也曾指出羅馬的軍隊『面貌兇惡』。懷愛倫說:『摩西受聖靈的感動,展望到將來以色到國最後的傾覆,和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毀滅的景象,說:「耶和華要從遠方地極帶一國的民,如鷹飛來攻擊你。這民的言語你不懂得。這民的面貌兇惡,不顧惜年老的,也不恩待年少的。」(申28:49-50)』(先祖與先知42章463頁)。

  『面貌兇惡』也同樣應驗在羅馬教權的歷史上。例如教皇英諾三世(INNOCENT 公元1198-1216年)自稱『管轄教會世界至上無比的君王』,曾『創始了異教徒裁判所。命令對亞勒比根斯(ALBIGENSES)教徒的大屠殺。在他促使之下曾流了人許多血。除了教皇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對於改教運動所用的毒辣手段外,在教會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中都沒有人比得上他,並那些承認他的教皇們那樣殘暴的。有人或者以為那乃是似野獸的尼羅王冒充羔羊的名號,又重入人世了。』(聖經手冊998-999 頁)。

       但所謂『面貌兇惡』主要是指這種教皇政權的本質說的,至於『教皇個人的品格』,正如聖經手冊上所評論的:『有些教皇乃是非常好的人,而有些卻是不可言喻的敗壞。大多數的教皇都是孳孳貪圖權勢才富。..雖然教皇們的品格行動,方法,以及殺人流血的案件是那樣的令人瞪目咋舌,而他們竟仍然以「神父」自居,而宣稱他們乃是基督之代表人,是絕對無錯誤的,並且宣稱他們在地上乃是站在全能神的地位上的,更宣佈說順服教皇乃是得救的不二法門。』(同上1011頁)。

 

能用雙關的詐語

       第三點,『能用雙關的詐語』。按古卷原文為『善用陰謀』。又說:『他用權術成就手中的詭計』(但8:25)。比較七章小角:『這角有眼像人的眼』表明他有屬世的智慧和手段。(但7:8)。既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也應驗在羅馬教權身上。

  如羅馬帝國在攻打原亞歷山大帝國的本土──馬其頓王國時,起先表面上應許給予希臘各邦『自由』和『保護』,但當馬其頓被征服後,羅馬迅即改變了對希臘各邦的政策。如『羅馬古代史』上提到:公元前『168 年..摧毀了馬其頓之後,..羅馬急遽地改變了對希臘,特別是對希臘化各國的政策。盡管希臘在名義上仍然是自由的,但實際上它卻失去了獨立的最後殘餘。』(385-386頁)。又如『羅馬在被征服地區建立行省制度,..行省中各城市地位不一,羅馬也實行「分而治之」。』(世界通史上古部分306 頁)。例如羅馬分封的猶太地區的王大希律,在公元前18年為猶太人造聖殿,就是在實行一種懷柔的政策,表面上討好猶太人,實為強化對猶太人的統治。(約2:20)。後來,在陰謀殺害聖嬰耶穌,而殘殺了伯利恆城四圍二歲以內所有男孩的事上,徹底暴露了他的陰險、詭詐、極端殘暴的本性。

  上述『能用雙關的詐語』,或按古卷原文為『善用陰謀』(但8:23),又說『他用權術成就手中的詭計』(但8:25),更已明顯地表現在羅馬教權的身上。正如『聖經手冊』上論到『教皇政權的手段』所說:『教皇的政權之所以蒸蒸日上,乃是憑著羅馬的威信,基督的名號,機敏的政治聯盟(正如與法蘭克人及查理曼),騙詐的手段(如偽造的敕書),武力軍備(如教皇自己的軍隊與那些諂媚教皇的軍隊),並武力與屠殺流血(正如異端裁判所的創立)等等,而維持教皇的政權。』(1011頁)。

 

他的權柄必大不是因自己能力

  第四點,『他的權柄必大,卻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但8:24)。根據下文可以知道,這裏的『權柄』是指逼迫上帝子民的權柄。(但8:24下)。顯然這是出於撒但所賜,正如預言中論到

此事說:『那龍將自己的能力、座位和大權柄都給了他。』(啟13:2)。八章小角實際上也就是大龍身上七頭中的第六、第七頭。(啟12:3)。而他們的這一切權柄,也都是出於上帝所允許的,為要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8:28)。並使惡人的忿怒,成就上帝的榮美。(詩76:10)。

  因此主耶穌也特別勉勵聖徒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又說:『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麼?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10:28-33)。主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時所說的一句話,也顯明了同樣的真理。當時彼拉多威脅他說:『你不對我說話麼?你豈不知我有權柄釋放你,也有權柄把你釘十字架麼?耶穌回答說,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約19:10-11)。這裏所說的『上頭』有雙關的含義:不但是指羅馬皇帝,而更是指天父上帝。一切權柄都是從上帝而來的,或說都是在上帝的掌管之下。主耶穌在這裏為歷代聖徒留下了何等美好的榜樣。聖徒在遇到烈火考驗時也應當這樣,不要只看到人的權勢,人的忿怒,而更要看到上帝的全能、全愛在掌管著一切,要看到我們的命運不是操縱在人的手中,而是操縱在上帝的手中,為要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並叫主的救靈聖工得益處。我們若能如此信靠上帝,就必能剛強壯膽,靠主得勝。

 

迫害上帝僕人和子民

       第五點,『他漸漸強大,高及天象,將些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用腳踐踏。』(但8:10)。加百列解釋說:『他必行非常的毀滅,事情順利,任意而行,又必毀滅有能力的和聖民。』(但8:24)。『在人坦然無備的時候,毀滅多人。』(但8:25)。

  此處異象中的『星宿』,是代表上帝的僕人和使多人歸義的人。如天使指示先知但以理說:『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但12:3)。主耶穌也對使徒約翰解釋祂右手中的七星說:『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啟1:20)。『天象』可代表教會,包括全體上帝子民在內。如啟示錄12章象徵教會的『婦人』,就是用日、月、星辰三種天象為裝飾的:『身披日頭,腳踏月亮,頭戴十二星的冠冕。』

       關於預言中論到小角『將些天象和星宿拋落於地,用腳踐踏。』後面加百列解釋說,『他..必毀滅有能力的和聖民。』這裏所謂『有能力的』人,也就是指上述『星宿』所代表的有屬靈能力的傳道人和教會的使者。雖然主的僕人本身也都是軟弱的人,但他們在主裏,靠著主卻是大有能力的人。他們不但使多人歸義,而且還擔負著管理、牧養和造就上帝子民的重任。他們的人生也正如使徒保羅所作的見證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又說:『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上帝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疊,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後4:7-10. 10:4-5)。

       『他..必毀滅有能力的和聖民。』這裏的『聖民』顯然就是指上述『天象』也就是教會所代表的全體上帝子民說的。

 

       這些預言首先已明顯地應驗在羅馬帝國的身上。羅馬帝國不但曾轄制、殘殺了許多以色列人,而且還曾逼迫、殺害了成千成萬屬靈的以色列人--基督徒,長達二、三百年之久。雖然逼迫並不是連續不斷的,其間有些皇帝對基督教還是容讓的,甚至是親善的,但是大多數皇帝都是逼迫基督的。

       例如尼羅(NERO 54-68年)皇帝在公元64年後所發起的逼迫中,『千萬的信徒都被處以極其慘酷的刑罰,或許保羅與彼得也在其中有分。』又如『豆米仙(DOMITIAN 81-96年)在主後96年..發動了一次大逼迫,..有成千上萬的信徒被殺於羅馬及義大利。其中罹難的也有豆米仙王的堂兄弟弗拉維革利免,他的妻子豆米提拉曾被放逐。使徒約翰也在其時被放逐到拔摩海島。』圖拉真(TRAJAN 98-117)皇帝在位時,『在那些罹難的人中有耶穌的兄弟,耶路撒冷的監督西緬,曾在主後107年被釘十字架。還有伊格那丟,即安提阿的第二任監督,曾在主後110年被解往羅馬,拋入野獸群中被吞食。』又如馬可奧利流(MARCUS AUR ELIUS 161-180年)『他所施行的逼迫乃是非常之殘酷野蠻的,為尼羅以後最兇惡的一次。成千上萬的人都被斬首,或拋入野獸群中..那些為主殉道的人所受的酷刑,乃是不能言宣的,而他們都毫無畏懼的忍受了。..』

      尤其德修(DECIUS 249-251年)在位時,『他曾不遺餘力的企圖澈底消滅基督教。他所實施的逼迫是與他在位時間的版圖相等的擴張,並且非常之兇猛,以致不少的人在羅馬、北非、埃及、小亞西亞等地喪生於極刑之下。』法拉良(VALERIAN 253-260年)在位時,『他所發動的逼迫較德修王尤為激烈,他志在澈底的毀滅基督教。』最後,特別是丟克里田(DIOCLETIAN 284-305年)在位時的大逼迫。『這乃是羅馬帝國所實施最後的一次,也是最兇劇的逼迫。那時逼迫的範圍是與帝國的版圖相等。差不多十年之久信徒是一直被人逐放到洞穴與森林中,他們之中也有被燒死,也有被拋入野獸群中的,也有以各種酷刑而被處死的。』(詳見聖經手冊968-970頁)。

  由以上所述可見,羅馬帝國是怎樣對上帝的聖僕和子民,進行了『非常的毀滅』的。

 

       上述預言更是明顯地應驗在羅馬教皇身上。羅馬教皇在中古時期曾迫害持守聖經純正信仰的上帝的聖僕和子民長達一千二百六十年之久,被他殺害的基督徒的人數,據教會歷史家統計,至少有五千萬之多。正如預言中所說:『他必行非常的毀滅,..必毀滅有能力的和聖民。』(原文中此二句是相聯系的,是指同一件事)。可比較但以理七章小角:『見這角與聖民爭戰,勝了他們。』『必折磨至高者的聖民。』有關預言的詳細應驗情況,可參看但7:21,25 中的引述,此處不再重複。

      但此處預言中還特別指出,八章小角使用卑鄙殘酷的手段,『在人坦然無備的時候,毀滅多人。』這一預言也已獲得精確應驗。例如羅馬教耶穌會在法國所發動的聖巴多羅買節的大屠殺,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善惡之爭一書上提到:『..罪惡的黑暗記錄中最黑暗的一篇,也是各時代最慘無人道的行為中至可佈的事件,就是聖巴多羅買節的大屠殺。世人仍以驚心動魄的恐怖來回憶那些最卑鄙最殘酷之屠殺的慘景。法國的君王受了羅馬教神父和主教的慫恿,竟容許這樣可佈的工作。在夜靜更深之時,鐘聲大鳴,作為開始大屠殺的信號。正當數以萬計的改正教徒在家安睡,信賴他們國王的保護之時,竟沒有得到一點警告而被拖出去無情地殺害了。..巴黎城內的大屠殺延續了七天之久,頭三天的瘋狂屠殺真是目不忍睹。而且大屠殺還不限於巴黎城內。由於王的特別命令,這次的暴行竟延及一切的省分和城市。只要有改正教徒在,就可以進行殺害。不拘年齡和性別,無辜的嬰兒,白髮的老人,都不得倖免。貴族和平民,老人和青年,婦女和兒童都被一齊殺死。法國全境的屠殺延續了兩個月之久。七萬國家的英才喪失了性命。』(第十五章,282-283頁)。

 

自以為高及上帝攻擊萬君之君

       第六點,『並且他自高至大,以為高及天象之君。』(但8:11)。天象之君指上帝,也指基督。(啟11:15-18. 19:16. 17:14)。加百列又說:他『心裏自高自大』,『又要站起來攻擊萬君之君。』(但8:25)。萬君之君指上帝,也指基督。(提前6:15-16.啟17:14)。

       上述預言首先應驗在羅馬帝國的身上。羅馬皇帝曾強迫基督徒放棄自己的信仰,並敬拜皇帝的像。又曾在希律王時,妄圖殺害聖嬰耶穌,在彼拉多時,將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還曾長期迫害、攻擊基督徒,也就是迫害、攻擊主。

       上述預言更進一步應驗在羅馬教皇身上。他曾『向至高者說誇大的話』(但7:8,20,25),『甚至坐在上帝的殿裏,自稱是上帝。』(帖後2:4),並曾長期離道背教,迫害、攻擊聖徒,也就是迫害、攻擊主。

       『我們引證羅馬天主教的權威的文告:「羅馬教皇是地上律法的最高審判長,他也是基督的代表人,不僅是永遠的祭司,而且也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教皇頭載三層冠冕,乃是代表作天上、地上和煉獄的王。」這種誇大的話,是史無前例的,也只有教皇才說得出。』(函授課講義)。

       『又有天主教一本書,名先知之光,此書中有記載歷代教皇自稱之名目,如至聖之元首,諸父之聖父,至大祭司,代基督之位者,宇宙間教會之元首,第二位上帝,萬萬不能錯之教皇等僭妄的名號。(見上海慈母堂所發之教要序論59,60 面,教理詳解上卷56面)。』(聖道指引20頁)。

  

教會受迫害是『因罪過的緣故』

        第七點,『因罪過的緣故,有軍旅和常獻的燔祭交付他。』(但8:12)。本節和下一節中二次提到的『軍旅』(HOST)一字,在原文和英文中和前二節中一連三次提到的『天象』一字是完全相同的(一次為HOST OF HEAVEN可譯為天象或天上的萬象,另二次都是HOST可譯為萬象或天象)。因此,『天象』或說『萬象』,按原文也可以譒譯為『天軍』或『萬軍』,而反過來也是一樣。至於究竟應該翻譯為『天象』或是『天軍』,『萬象』或是『萬軍』呢?那就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決定。由於八章內容是屬於異象,而且屢次提到的『小角』『星宿』『天象』等等都是屬於表號,因此本節和下一節中的『軍旅』,還是統一地翻譯為『天象』或『萬象』較好。它們不可能是指『天軍』或『天上的萬軍』,即天上的眾天使說的,而必是指天上的萬象所預表的教會的信徒,上帝的子民說的。

       預言中說:『因罪過的緣故,有軍旅(宜譯為天象或萬象)和常獻的燔祭(下面再詳細解釋)交付他。』是的,教會聖徒所以會遭到羅馬帝國和羅馬教皇的迫害,也是『因罪過的緣故』。

  如使徒時代末期教會的愛心衰退,以及後來教會中異端的興起,使上帝不得不容許羅馬帝國逼迫的烈火臨到他們,為要煉淨他們。

  又如別迦摩時代教會和羅馬帝國政權相結合,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信仰靈性上蛻化變質,以致造成了推雅推拉教會時代中羅馬教皇的興起掌權,離道背教,迫害聖徒。

 

除掉常獻的燔祭

       第八點,他『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但8:11)。在希伯來原文和英文逐字對譯本聖經中譯為:『常獻的(祭祀)被他除掉。and the regular (sacrifice) was removed by him. and the daily (sacrifice) was taken away by him.』。因此小角『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在原文中無『燔祭』兩字。這裏所說『常獻給君(指上帝)的』,或說『常獻的』,至少是指聖所中四種經常不斷的祭祀:

       第一是指祭司每日早晚常獻給上帝的燔祭和素祭典祭。正如上帝吩咐說:『你每天所要獻在壇上的,就是兩隻一歲的羊羔。早上要獻這一隻,黃昏的時候要獻那一隻。』『又用細麵伊法之一,並搗成的油一欣四分之一,調和作為素祭。』『又用酒一欣四分之一,作為典祭。』(出29:38-42.民28:1-8)。

       燔祭的羊羔預表基督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所獻的羊羔必須是『沒有殘疾』的,預表基督的一生是完全聖潔無罪的。(來4:15.約14:30-31)。唯有這樣,才能以自己無罪的生命為我們贖罪,並也為我們眾聖徒留下完全聖潔無罪的榜樣。獻燔祭時羊羔宰殺後,把羊的血灑在壇的周圍,把羊切成塊子在壇上焚燒,預表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流血捨命,忍受無比慘痛,完成贖罪大功。

  祭司每天早晚獻燔祭,也特別預表了我們新約的大祭司基督在天上聖所中上帝面前,天天不斷以祂的寶血為我們上帝子民贖罪,也預表我們上帝子民天天不斷信靠基督寶血贖罪的功勞,並獻身為主服務。

  獻燔祭時也要同時獻上素祭和典祭。素祭是用純潔的精白細麵,加上純淨的香油調和,不發酵而作成的,特別預表了基督被聖靈充滿的聖潔無瑕的品格和完美無缺的義行。典祭的酒在焚燒時發出香氣,也是特別預表了基督為我們獻上的完美功義的馨香之氣。正因為基督是完全聖潔無罪的,在上帝面前有完全的功義,祂的寶血才能為我們贖罪。我們上帝的兒女不但要每天不斷信靠基督寶血的贖罪功勞而因信稱義,而也要不斷信靠基督完全的聖德義行而因信成義,或說靠主成聖。

 

      第二是祭司每日早晚常獻的香。正如上帝吩咐亞倫說,『每早晨他收拾燈的時候要燒這香,黃昏點燈的時候,他要在耶和華面前燒這香,作為世世代代常燒的香。』(出30:7-9)。

       這香是按上帝的指示製作的,是至聖的,特別預表基督的功德、義行和代禱。(啟8:3-4)。同時這裏的香也可預表『眾聖徒的祈禱。』(啟5:8)。古時祭司每天早晚在殿內燒香的時候,上帝子民也在殿外祈禱。(路1:10)。這預表我們新約的大祭司基督在上帝寶座前,也不斷以祂的功德、義行為我們代禱,並使我們的祈禱能在上帝面前蒙悅納。經上也勉勵我們說:『凡靠著祂進到上帝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7:25)。

 

       第三是常獻的『陳設餅』,又稱『常設餅』,陳放在聖所內的桌子上,每安息日更換一次。(利24:5-8.民4:7)。預表基督是我們『生命的糧』,或翻譯為『生命的餅』,能使一切信靠、接受主和主的話的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正如主耶穌自己所說:『我就是生命的糧,(按原文和英文可譯為生命的餅),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我所要賜的糧(或譯為餅),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6:35,51.53-54)。

 

     第四是祭司每天不斷爲百姓獻上的贖罪祭,或獻羊羔,或獻鴿子,或獻麵粉(爲窮人買不起羊,鴿的),都可以預表基督,作爲贖罪祭爲百姓贖罪的。今天基督仍然是我們的贖罪祭,或稱挽挽回祭,又是我們的大祭司和中保,天天不斷以自己的寶血的功勞在上帝面前爲我們贖罪和代求。正如經上所說:『我小子們哪,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要叫你們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裏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他爲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單爲我們的罪,也是爲普天下人的罪。』(約一2:1-2)。

 

     罗马帝国除掉常献的祭祀,主要表现在禁止人信仰基督,接受祂十字架的救恩。

  羅馬教會除掉常獻的祭祀,則進一步表現在上述幾方面:一,除掉獻給上帝的燔祭和贖罪祭。主要表現在使人不直接、不完全信靠基督寶血的贖罪功勞,而却要依靠自己的修行、朝聖和購買『贖罪券』。又使人信靠教皇,主教,神父所自稱擁有的赦罪的權柄,叫人跪在神父面前告解認罪,求得神父的赦罪。我看過『祈理魁神父傳』其中揭露了當時所發生的一些向神父告解認罪,而引發的淫亂通奸的罪惡,認爲向人告解認罪成了污穢引誘犯罪墮落的罪惡淵數。二,除掉常獻的香。表現在不直接、不完全信靠基督的中保代求的工作,而却以教皇、主教和神父爲祭司和中保,更特別又以馬利亞爲中保,向馬利亞禱告,求馬利亞在上帝面前爲他們代求,就必蒙應允。教理詳解上說:『聖教會願意我們……認識聖母是天主(上帝)的母親。……願意我們常常求聖母保護我我們,特特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凡真心恭敬聖母的,臨終必得聖母的保護,……如同慈母一般。』(上海天主教主教出版,土山灣印書館1936年第十版教理詳解298,299頁)。三,除掉陳設餅(預表基督是我們生命的糧或譯爲餅)。如叫人迷信神父手中的『彌撒祭』,被妄稱爲活的基督,活的上帝,使人以爲吃了後可得赦罪和永生,却不教導人以信心領受基督爲生命的餅,幷在靈命上喝主的血,吃主的肉,以不斷因信稱義,和靠主成聖。其實基督所設立的聖餐禮中的無酵餅和葡萄汁,本身幷無任何功效,只是象徵和紀念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爲我們捨身流血,所完成的贖罪大功和救贖洪恩,好使我們時時不斷信靠主寶血赦罪的功勞,和主聖靈使我們成聖的大能。

  懷愛倫論到羅馬教的離道背教情况說:『在羅馬教開始掌權的時候,也就是黑暗世代的開始。她的勢力愈增强,而黑暗也就愈形加深。人的信仰便從那真的基礎基督,轉移到羅馬教皇身上了。一般人爲要求得赦免和永久的救恩,就不再信賴上帝的兒子,却代之以仰望教皇,和他權威的代表人——神父與主教了。他們受教說,教皇是他們地上的中保,若不借著他,無人能到上帝面前;而且對他們,他是代表上帝,所以人人必須絕對的服從。人若偏離了他的命令,就足以使最嚴厲的刑罰臨到自己的身上和靈魂。因此衆人的心便遠離了上帝……』(惡之爭41-42頁)

 『他们受教,认为非但要仰望教皇为罪人的中保,同时也要靠自己的行为赎罪。长途跋涉去朝拜圣地,刻苦修行,敬拜圣物,以及建造教堂,神龛,祭坛,并捐献巨款给教会,这些事以及诸如此类行为,是要用来平息上帝的怒,或获得祂恩宠的;他们把上帝看作凡人一样,以为祂会因琐事而震怒,并可用礼物或苦行来和解的。』(42页)。

 『黑暗似乎越来越深沉了;拜偶像之风也越发普遍。信徒们竟在偶像面前点燃灯烛,向它祈祷。……罗马教建立(死去的)圣徒为人代求,和崇拜贞女马利亚教条的根基。……又虚构一种荒诞不经之说,那就是她所提倡的特赦的道理。她应许说,凡参加教皇军役的人,……或去消灭那些反对他属灵的至上权威的人,他们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罪,都可全部赦免;……藉着捐款给教会,他们也能脱罪自由。……』(43-45页)。

 

毀壞踐踏聖所

     第九點,『毀壞君的聖所』『將聖所與軍旅踐踏……』(但8:11,13)。所謂踐踏軍旅(原文和天象是一個字),是指迫害上帝子民說的,正如前面已提到。關于毀壞和踐踏聖所方面:

  如羅馬帝國曾長期逼迫基督教會,禁止信徒聚集敬拜上帝。這等於是毀壞、踐踏『主的聖殿』。因主的教會的聖徒實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弗2:19-21)。

  羅馬教會除用同樣手段對待一切堅守聖經純正信仰的聖徒外,還在更深的含意上毀壞、踐踏天上的真聖所。舊約時地上的聖所,正是按照新約時天上真聖所的樣式而建造起來的。(來8:1-5. 9:23-26)。如他們廢除了主的救恩,刪改了上帝的誡命,也就等於是毀壞、踐踏聖所中最為神聖的施恩座(又稱為『蔽罪座』)和施恩座下面存放十誡律法的約櫃(又稱法櫃)。又如他們取消了基督的中保代求工作,也就等於是除掉了上帝寶座前的金香壇。此外,他們還以迷信的彌撒祭,取代了生命的餅基督,並以迷信的禮儀熄滅了聖靈的七盞火燈(啟11:19. 15:5. 8:3-4)。

 

將真理拋在地上

       第十點,『他將真理拋在地上,任意而行,無不順利。』(但8:12)。

       首先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羅馬帝國是普遍敬拜太陽神的。此外,『對帝皇的膜拜,乃是羅馬帝國的國教。』(聖經手冊890 頁)。因此,信奉異教的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真理顯然是敵視的,並且它也曾迫害基督教,焚燒聖經,『將真理拋在地上,任意而行,無不順利。』

       本預言接著更明顯地應驗在羅馬教廷身上。如中古時代教皇曾狂妄自大,自稱為上帝,刪改上帝的律法,取消不可拜偶像的第二條誡命,並將第四條誡命中安息日的神聖時間,更改為七日的第一日,又踐踏基督的救恩,販賣贖罪券,敬奉彌撒祭,向神父認罪,向馬利亞禱告,散佈靈魂不死,傳講煉獄異端,特別是禁止人翻譯、閱讀、傳講聖經,將聖經的真理拋在地上,任意而行,無不順利。

  就如聖經手冊中提到:教皇『希德布蘭(HILDEBRAND)訓令玻希米亞人不可誦讀聖經。英諾森三世禁止百姓誦讀本土方言的聖經(拉丁文聖經對於民眾乃是一本封閉的禁書)。貴鉤利九世曾禁止平信徒據有聖經,並嚴禁聖經的翻譯。亞勒比根斯派與瓦勒度派所作的聖經翻譯稿件都被焚燒。那些藏有這些譯稿的人也要被燒死。保羅四世嚴禁人據有聖經的譯稿,除非獲得了異教徒裁判所許可。耶穌會僧團曾促使革利免十一世判決那些擅自讀經的平教徒為有罪。利歐十二世,庇烏八世,貴鉤利十六世與庇烏九世,都曾先後判決了聖書公會為有罪。教皇的勢力竭力使學校中沒有聖經的地位。在一些天主教的邦國中,聖經是一本人所不知的禁書。』(聖經手冊1012頁)。

 

小角的背道活動要到幾時才結束呢?

『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

最後讓我們再來看關於小角的結局。正當但以理看到小角的不法作爲而感到膽戰心驚,並急於想知道小角的不法作爲將會延續到甚麽時候才結束時,他就立刻聽到了一個有關末後定期的重大啓示。他記著說:『我聽見有一位聖者說話,又有一位聖者問那說話的聖者說,這除掉常獻的燔祭,和施行毀壞的罪過,將聖所與軍旅踐踏的異象,要到幾時才應驗呢?(原文中無應驗兩字,宜譯爲:要到甚麽時候才結束呢?)。他對我說,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但8:13-14)。

『到二千三百日』根據但九章預言的研究是指到公元1844年。『聖所就必潔淨』原文是『聖所將要被潔淨』。『潔淨』一字原文是撒達sadaq 原意為『成為義』『成為公義』(to be righteous, to be just),也含有『成為潔淨』『被潔淨』(to be clean, to be cleansed)的意思。和贖罪日潔淨聖所中的『潔淨』,即利16:30『為你們贖罪,使你們潔淨,你們要在耶和華面前得以潔淨』中的『潔淨』(原文是塔哈tahar是潔淨,成為潔淨的意思to cleanse, to be clean)含意是相同相通的。主耶穌在查案審判和潔淨聖所後,所作的宣告中就用了為義和聖潔(潔淨)二個字意,說:『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22:11-12)。公元1611年出版的英文欽定本聖經(K.J.V.and N.K.J.V.)和中文聖經在本節中,聯繫到聖所問題,將此字譯為『被潔淨』(shall be cleansed)是非常確切的。這和利未記十六章提到的潔淨聖所的意思相一致。公元前二、三世紀七十士希臘文聖經也是將此字譯為『潔淨』(希臘文為katharisthesetai)。當時七十位猶太教學者既將此字譯為『被潔淨』,顯然是有他們的字意方面和解經方面根據的。這也是一種內行的翻譯法。可以相信當時這些猶太學者總比現在有些神學家更瞭解希伯來文字的含意,和猶太人的習慣說法罷。羅馬天主教所採用的武格特拉丁文聖經也將此字譯為mundabitur,也是「被潔淨」的意思。

現在新建議的譯意,諸如『被改正』或『被恢復正常情況』等等,都是現代新出現的解釋,實質上並不附合sadaq 原來的含義。這些譯意之所以被有些人採用,實是由於他們不明白但以理八章小角除掉常獻給上帝的燔祭(原文無燔祭二字),毀壞踐踏污穢聖所,和聖所就必潔淨等預言的正確含意;他們根據經文表面字句看來,既然上文提到小角毀壞踐踏聖所等,於是接下去就想當然地翻譯為:『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恢復正常情況(或其他類似意思)。』更為嚴重的,另有一些人將但以理八章小角毫無根據地謬解為敘利亞王安提阿古四世埃皮法尼斯,在位年代是公元前175-164年,他曾一度進入耶路撒冷聖殿,擅自闖入至聖所,又在祭壇上獻豬,污穢聖殿等等。他們就更堅持聖所就必被恢復奉獻一類譯法,為了牽強附會地將這一預言套用在他的身上。還有些人出於反對本會傳統純正解釋的偏見,也有意採用這一類不符合原文原意的新解釋。

因此但8:14的正確譯意應是:『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將要被潔淨。(For two thousand three hundred days, then the sanctuary shall be cleansed.)』這裏的聖所顯然是指天上的聖所,正如下面所要解釋的。

 

潔淨聖所和小角的結局有甚麼關係?

可能我們要問,天上的聖所將要被潔淨和小角的結局有甚麽關係呢?當然有關係。

第一,所謂潔淨聖所和但以理七章異象所提到的查案審判是指同一件事,因上帝正是要通過查案審判的工作,來潔淨聖所。因此,到二千三百日,根據但八章九章預言的研究也即到公元1844年,天上的聖所將要開始被潔淨,也就是指查案審判開始了。這次查案審判,要在眾天使和全宇宙面前,公開審查和正式决定歷代以來每一個上帝子民和基督的信徒能否得永生進天國,也要決定他們各人在天國中的獎賞大小,並永遠銷毀存放在天上聖所中的他們各人一生的罪惡記錄冊,這也就是潔淨聖所的最主要含義。同時也要初步判决和除滅撒但利用小角的權勢所進行的一切離經叛道和迫害上帝子民的不法作為,在查案審判結束後的七灾四風中初步刑罰他們,並在基督復臨時的榮光烈火中毀滅所有惡人和罪人。正如但七章異象中天使最後所簡要指出的:『他必向至高者說誇大的話,必折磨至高者的聖民,必想改變節期和律法,聖民必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然而審判者必坐著行審判,他的權柄必被奪去、毀壞、滅絕,一直到底。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他的國是永遠的;一切掌權的都必事奉他,順從他。』(但7:25-27)。這也是潔淨聖所的另一個含義,因聖所不但是被上帝子民的罪惡記錄冊所污穢的(直接污穢),而也是被迷惑,引誘,逼迫他們犯罪的撒但和小角的離經背道活動所污穢的(簡接污穢)。

因此查案審判完成後,也就是聖所被潔淨後,就有七灾降下,四風大颳,刑罰小角的巴比倫勢力,接著基督就復臨,完全毀滅小角的權勢和一切罪人(帖後2:8)。這也就是加百列論到小角的結局所說的話『至終却非因人手而滅亡』的意思(但8:25)。基督復臨時也要差派天使捆綁和流放撒但於無底坑所象徵的荒無人煙的曠野中,等候最後大日的審判(啟20:1-3)。同時,基督更要拯救歷代以來所有得贖的上帝子民和『蒙召被選有忠心的』聖徒回天家(腓4:16-17.17:14)!

第二,聖經中明顯提到有二個聖所,舊約時代地上的聖所實是新約時代天上真聖所的預表。舊約時代的祭司在地上聖所中進行的一切崇祀禮儀,也是新約時代大祭司基督在天上真聖所中爲我們進行的一切救贖工作的預表(詳參來8:1-5.9:11-12,22-26)。地上祭司每天是在祭壇和聖所的外層中事奉,不斷為百姓獻祭贖罪和代求,照樣基督復活升天後,也不斷在天上聖所中為我們每一個悔改的罪人和信徒贖罪與代求(約一2:1-2. 1:9.4:14-16.7:25-28)。地上聖所中每一年要舉行一次潔淨聖所禮節,也就是在每年猶太曆七月十日贖罪大日(猶太人稱爲審判大日),大祭司要帶著公山羊基督的血和香爐,進入聖所的內層至聖所中進行潔淨聖所的禮節,爲要從聖所中潔除上帝子民的一切罪惡記錄,最後也要將造成他們犯罪的責任歸由代表撒但的阿撒瀉勒的公山羊承當,然後將他送到曠野流放,直至最後永遠滅亡。預表基督在公元1844年進入天上至聖所的案審判廳中,上帝寶座面前,開始進行查案審判,也即潔淨聖所的工作,為要正式决定歷代以來所有得救的人選和他們各人的獎賞,並永遠銷毀他們各人一生的罪惡記錄冊,這也就是潔淨天上聖所的最主要含義。同時也要附帶判决和除滅撒但利用小角的權勢所進行的一切離經叛道和迫害上帝子民的不法作為,在查案審判結束後的七灾四風中初步刑罰他們,並在基督復臨時毀滅所有罪人,並捆綁流放撒但於無底坑的曠野中。這也是潔淨聖所的另一個含義。

關於這次查案審判的工作,也正如啓示錄十四章第一位天使信息中所宣告的:『應當敬畏上帝,將榮耀歸給祂,因祂施行審判的時候已經到了!』(啓14:6-7)。查案審判一完成,基督就要宣告:『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爲義的叫他仍舊爲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啓22:11-12)。接著,就有七災和四風刑罰小角的權勢,並在基督復的榮光烈火中毀滅所有罪人,基督也要差派一位天使將歸於阿撒瀉勒的公山羊所代表的撒但囚禁流放在荒凉的大地上一千年,等候一千年後大日的審判和在火湖中的最後毀滅(啓20:1-3,7-15)。同時,基督也要拯救和迎接我們所有得救的上帝子民和聖徒回天家,我們將來要和天父上帝,救主耶穌,並眾天使永遠生活在一起!(約14:1-3.24:30-31.21-22章)。

 

進一步體會天上聖所是怎樣被污穢和被潔淨的?

現在再進一步體會天上的聖所是怎麽被污穢的,它和小角的不法作為有甚麼關係?天上的聖所又是怎麽被潔淨的?它和刑罰除滅小角與撒但罪惡活動有甚麼關係。簡要地說,天上的聖所被污穢,是由於上帝子民所犯的一切罪,也是和撒但的迷惑引誘逼迫,和小角離道背教的言行活動有關。或者說,天上聖所既是被上帝子民所犯的罪(罪惡記錄冊)所污穢的(直接污穢),也是被誘惑强迫他們犯罪的撒但和小角的不法作爲所污穢的(簡接污穢)。

上帝子民一生所犯的罪都已被記錄在天上的罪惡記錄册中,雖然悔改認罪,得蒙赦免,因信稱義,被主的血遮蓋了,但他們的罪惡記錄册仍保存在天上聖所中,不能立即消毀,必須等到查案審判臨到時,才能作出最後决定。如果發現他們起先熱心愛主,後來又貪愛世界,勝不過考驗,被罪迷惑,遠離了主,至死不再悔改,歸向上帝,他們的名字就要從羔羊生命册上被塗抹,他們的罪惡記錄册仍要保留,在基督復臨後的定罪審判中,和滅亡的罪人一同經受審判。如果他們一生至終都不斷求靠主寶血的功勞和聖靈的大能,謙卑悔改,追求完全離罪成聖,不斷因信稱義,靠主成聖,愛主愛人,不斷在主裏盡到服務行善,傳道救靈的責任,他們的名字就要永遠保留在生命册上,並還要根據他們的信心愛心忠心和基督化品格的完美程度决定他們屬天的獎賞。他們的罪惡記錄册也要立即而永遠的被消毀塗抹。這就是天上聖所被潔淨的主要含義。當然潔淨聖所也包括最後要刑罰除滅小角誘惑强迫聖徒犯罪的不法作爲,和放逐囚禁撒但于荒無人烟的曠野中,正如大祭司潔淨聖所後還要放逐歸於阿撒潟勒的羊撒但所預表的。當所有得救聖徒的罪惡記錄册都從聖所中被消毀時,查案審判的工作就完成了,天上的聖所也就被潔淨了。主耶穌那時要站起來宣告說:『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爲義的,叫他仍舊爲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啓22:11-12)。接著,就要降下七災,放任四風,刑罰小角的巴比倫權勢,並準備復臨,殺滅一切罪人,囚禁撒但在無底坑中,和拯救他的聖徒歸回天家。

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絕不是所謂『一次相信,永遠得救』,或說『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一個因信蒙恩得救的信徒,仍有可能失去信心,回到罪中,喪失永生的。(詳參:來3:12-14. 6:4-8. 10:26-29.彼後2:20-22. 3:14-18. 1:5-11.22:1-14.2:12.20,21.提前6:8-12,19.西1:22,23.彼前5:8-9.5:19,20.5:16-22. 6:7-8.林前9:27.6:15,16,22.2:7,11. 3:5,6.16:24-26. 10:34-39.15:1-8.11:20-22.3:8-10.4:13-14.7:13-14)。雖然每一個信徒最終能否得永生、進天國,以及各人將來獎賞的大小,在各人臨終蓋棺論定時即已永遠肯定了,而且無所不知的上帝也早就知道了;但上帝決不願意獨自決定一切。上帝為了在眾天使和全宇宙眾生靈面前,顯明祂的慈愛和公義,並且不讓撒但、惡天使和惡人有任何譭謗的藉口,上帝特意要規定一個時間進行查案審判,也就是所說潔淨聖所的工作。甚至上帝也要讓眾天使參加查案審判的工作,使他們在審判中擔任見證人(太18:10.7:7-14.14:6,7. 22:11-12)。藉此在全宇宙前證明上帝是無限慈愛和無限公義的。

關於以上所說一切,還將在後面第六題:『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中還要專題詳加研究。

 

查案審判從公元1844年開始到現在,已經進行了一百六十幾年之久了。我們想到挪亞時代傳洪水警告,傳了一百二十年之久,洪水便突然來到了。而第一位天使所傳查案審判的警告,也已傳了約一百六十幾年了,可見查案審判不會拖延很久,很快就要結束了。基督復臨的大日已十分臨近了。正如經上的勸告:『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爲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爲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原文是仰望和催促)上帝的日子來到。』(彼後3:9-12)。

 

但以理的嚴重誤解

照理,但以理得到了這樣重大的啟示,本當歡喜快樂,感恩頌讚才是。然而事實上但以理卻反而更加驚惶不安了。顯然,但以理對上述『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的重大啟示,已發生了嚴重的誤解。他原來根據先知耶利米的預言,以為巴比倫國統治七十年以及耶路撒冷荒涼七十年之後,以色列人就可回國重建聖殿和聖城。(耶29:1,3,10. 25:11,12. 代下36:21. 9:1,2)。但從兩年前所見但以理七章異象看來,似乎巴比倫的獅子過去之後,還有三大猛獸要來,特別是第四怪獸頭上十角中另長起的小角,必向至高者說誇大的話,必折磨至高者的聖民,必想改變節期和律法,聖民必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等等,使他甚感驚惶、愁煩,難道以色列民還要長期遭受磨難?而現在從八章異象中看來,八章的小角似和七章的小角相同,也將迫害聖民、攻擊萬君之君、將真理拋在地上、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毀壞君的聖所,甚至可能還要到二千三百年之後,聖所才得潔淨。他又誤以為這裏的聖所,必是指他本國的聖所說的。於是但以理心中更是驚惶、愁煩。他耽心:難道耶路撒泠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的應許,又將被取消、或延遲了麼?

雖然滿有慈憐的基督大聲吩咐加百列要使但以理明白這異象,正如但以理記載說:『我但以理見了這異象,願意明白其中的意思。忽有一位形狀像人的站在我面前。我又聽見烏萊河兩岸中有人聲呼叫說,加百列阿,要使此人明白這異象。他便來到我所站的地方。他一來,我就驚慌俯伏在地。他對我說,人子阿,你要明白,因為這是關乎末後的異象。』這裏一開始就清楚地告訴但以理,2300日的異象『是關乎末後的異象』,和當時的猶太人是沒有關係的。隨後加百列又扶他站起來,對他說:『我要指示你惱怒臨完必有的事,因為這是關乎末後的定期。』此處又再一次清楚告訴但以理,2300日的預言時期是『關乎末後的定期』,和先知耶利米所說七十年時期是沒有關係的。(但8:15-19)。接著加百列又依次解釋了公綿羊、公山羊、四角和小角的預言,最後又一次提到:『所說二千三百日的異象是真的,但你要將這異象封住(意思是不要當時代人明白,和當時代的事無關),因為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但8:26)。

然而,但以理卻因誤解太深,沒有冷靜思考加百列所說的這一切話,一聽到『所說二千三百日的異象是真的..』,就感到驚惶愁煩,大失所望,又加上年邁體弱,便突然昏迷不醒,以致加百列不得不暫時停止對『二千三百日的異象』作進一步的講解。正如但以理自己所記述:『於是我但以理昏迷不醒,病了數日,然後起來辦理王的事務。我因這異象驚奇,卻無人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8:27)。

 

但以理昏迷不醒加百列暫停解釋

為甚麼說關於『二千三百日的異象』,加百列未能講解完畢呢?因為單單根據本章中關於此異象所說的幾句話,人們還是無法確切明白它的解釋的。例如:

 

(一)八章異象雖然告訴我們『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但卻還未說明這一時期的計算起點。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此處二千三百日,按照預言表號中年代的一貫算法,即『一日頂一年』的算法,是預表二千三百年。由於本章異象中的公綿羊、公山羊和小角等等都是表號,所以二千三百日也應按照表號中的時間來解釋,正如九章異象中七十個七日,是預表七十個七年一樣。(結4:6.14:34.9:24-27)。如果有人硬要按實在的日數來解釋,那麼到二千三百日滿了的時候,也並沒有聖所被潔淨的事實。由此也可反証,這必是指二千三百年說的。何況加百列也早已明確指出:這時期『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因為這是關乎末後的定期。』(但8:26,19)。

近年有一本現代語英文聖經,任意將二千三百日譯為一千一百五十日,是完全錯誤的。原文中所說『二千三百個晚上早晨』肯定是指二千三百日說的,因按照創世記一章中一貫的用法,『有晚上有早晨』是代表一天。這本聖經所以要改譯成一千一百五十日,是想要湊合小角為安提阿古四世(主前175-164 年),污穢猶太人聖殿三年半的謬解。然而即使強行改譯成一千一百五十日,仍然不等於七章小角的三年半的一千二百六十日。也不符合安提阿古四世實際踐踏猶太人聖所的三年零十日,即一千一百零五日。(根據猶太人瑪喀比一書中記載的日期)。可見,還是應按原文原意譯為二千三百日。

總之,由上述一切理由可見,預言中的二千三百日必是代表二千三百年。

但問題是:這二千三百日所預表的二千三百年,究竟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算起呢?是從當時但以理見異象時算起,還是從小角開始污穢聖所時算起,或是以加百列將要提出的一個更有意義的年代,作為二千三百年的計算起點呢?八章異象對此未有說明,到九章異象中才知道,正是以加百列將要提出的年代為計算起點的。

 

(二)八章異象中也並未清楚告訴我們『聖所就必潔淨』,究竟是指甚麼聖所被潔淨呢?是指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在地上預表性的聖所呢,還是指新約時代天上的真聖所呢?(但8:17,18,26)。等到研究九章異象後,就可清楚明白,八章提到的聖所是指天上的聖所說的。

 

(三)加百列對但以理說:『所說二千三百日的異象是真的,但你要將這異象封住,因為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加百列在此究竟要但以理用甚麼去將這異象『封住』呢?怎樣封法呢?等到將來啟封後,人們就可明白並堅信這異象呢?

古時封書卷,都是在卷口蓋一印章來封住它(參啟5:1,2)。而在但以理書中,『封住』的原文也有『蓋印』的意思。924節中的『封住』按原文也可翻譯為『蓋印』。124節『隱藏這話,封閉這書』也可譯為『隱藏這話,蓋印這書。』蓋印的意思除有『印封』『封住』的作用外,還有『印證』『證明』的作用,使人們因著所蓋的印證更能深信2300日異象的神聖、真實、可靠性,因它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

加百列既然要但以理將這異象加封蓋印,那麼加百列所要給予他的印證是甚麼呢?假如關於2300日異象的解釋到此為止,那麼我們人類就不可能明白並相信這預言了。因此關於2300日的異象,加百列接下去必有一番解釋和一種證據,要給予但以理的。換一句話說,也就是要給予但以理一個『印』來『封住』和『印證』這2300日的異象。及至末後一旦人們認識了這個印證的神聖、權威性,並解明了包含在裏面的奧祕後,那麼所蓋的這個『印』也就被人們所揭開,所封住的2300日的異象也就被啟封了。人們也就更能深信這異象的神聖、真實、可靠性,並也更能看明其中的意義了。

只是由於但以理當時昏迷、病倒了,加百列才未能繼續講解下去,並將這個『印』給予但以理。這一個『印』實際上也就是指九章異象中的『七十個七』日的預言,它是屬於2300日的第一段,也是加在2300日異象上的一個奇妙的印記,並藉此封住和印證了2300日的異象。(但9:24-27)。以後九章中再詳細解釋。

 

但以理的暈倒所給我們的教訓

現在讓我們來體會一下,從但以理暈倒的事上我們所可以獲得的重要教訓。

但以理的暈倒首先顯明了他對上帝選民深切的愛,以及為祖國的復興,為聖城、聖殿的重建所懷有的『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的心情。一個人因聽到自己親人不辛的消息而昏厥,倒還能有所聽聞,然而但以理卻是因掛心上帝選民的屬靈前途和上帝聖殿的重建而暈厥。由此可見,他對上帝選民的愛心和感情的深切。在這方面也特別為我們末後上帝餘民留下了美好榜樣。我們是不是也經常為末後老底嘉教會不冷不熱,自以為富足,實際上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情況而心裏焦急?是不是也經常為餘民教會的靈性復興,晚雨沛降,天國福音和三天使信息的傳遍天下而不斷迫切懇求?

而另一方面,但以理的暈倒也是由於對八章中『二千三百日的異象』發生嚴重誤解而造成。這也是上帝子民所當引以為訓的。至於加百列為甚麼不用神奇的方法,使他立刻醒過來,以消除他的誤解,也是有主美意的。

首先,加百列固然可以立即做到這一點,但這樣對他的靈性沒有更大幫助,也不能幫助他防止今後再犯同樣的錯誤。他的驚恐、憂慮和失望,既是由於誤解上帝的啟示而引起,那麼解決疑難的更好方法,還是促使他更多地查經和祈禱,以便能對上帝的啟示有更正確、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可更好地預備心靈,以便接受上帝進一步的啟示。正如他後來也確是這樣做的。

其次,這次經歷也是要特別鍛煉但以理,在似乎缺乏亮光,或是黑暗無光的情況下,在困惑不解、疑慮重重、驚恐愁煩的光景中,仍要憑信仰賴上帝。這樣,能使他的信心,愛心和屬靈經驗更為加深和提高,並更有力量戰勝更大的考驗。

第三,上帝不急於消除但以理心中的誤解,也是為要幫助他把上帝選民最終復興的榮耀盼望,放在將來基督潔淨聖所的工作完成後,基督榮耀復臨時。而不要把榮耀復興的盼望放在不久七十年期滿後,猶太人回國重建聖殿和聖城的事件上。因為如果上帝選民的靈性沒有復興,即使能回國重建聖殿和聖城,也不能帶來真正的靈性復興。正如以後事實上所顯明的情況。

第四,但以理的這次經歷,在神意的奇妙安排中,也正好成為後來1844年『復臨運動』的傳道人和信徒大失望經歷的預表。他們兩方面都是由於誤解了『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的預言而遭受失望的痛苦,並且他們失望後的表現和重得亮光的經過也都基本相同。例如:

一,但以理的痛苦失望,是因對『二千三百日的異象』發生誤解而造成;復臨運動信徒也是這樣。

二,但以理是把『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中的『聖所』,誤解為當時以色列人在地上的聖所,以致經受失望之苦;復臨運動的信徒也是由於當時教會中流傳的錯誤觀點,把其中的『聖所』誤解為地球,或地球的一部分,將要在基督復臨時被烈火所煉淨,以致經受大失望之苦。

三,但以理雖然對異象內容產生誤解而感到痛苦失望,困惑不解,但卻並未因此喪失信心,或灰心喪膽;復臨運動中愛主的信徒也是這樣。

四,但以理在這期間,重新仔細查考聖經,懇切禱告和默想,向上帝尋求進一步的亮光;復臨運動信徒也是這樣。

五,但以理在上帝面前不斷禱告和尋求,終於得見九章異象,明白了『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中的『聖所』,並不是指當時以色列人在地上的聖所,也明白了其中『二千三百日』的定期,並不是關係到猶太人的定期。因為為他本國之民和他的聖城,『已經定了(按原文應譯為「截出了」)七十個七(日)』(但9:24-27)。 因此在這二千三百年的定期中,只有它開頭的一段『七十個七年』,即490 年,才是關乎猶太人的。因這『二千三百日的異象..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但8:26)。這樣但以理心中的困惑疑慮便被消除了。

照樣,復臨運動信徒也是這樣。在他們懇切祈求上帝的啟示光照,並重新仔細查考研究聖經的預言之後,他們終於在聖靈和真理的光照下,以及預言之靈的異象中,看明了大失望的原因。他們明白了『到二千三百日』,也就是到公元1844年,所要潔淨的『聖所』並不是指當時的地球或地球上的一部分,而實是指新約時代天上的真聖所,就是基督升天後執行大祭司和中保職務的所在。(來8:1-2. 9:11,14-24)。他們也明白了1844年基督開始潔淨天上聖所的工作中,實也包含了一種查案審判的工作,為要決定歷代以來直至末世所有得救的人選和他們的獎賞。(啟14:7.7:9-14.彼前4:!7)。查案審判工作一結束,救恩的門就關閉,基督就要復臨毀滅一切不悔改的罪人,並拯救祂的子民進入祂榮耀的國度。這樣大失望的痛苦之謎,總於解開了。 (路光最新修訂於2016,7,24

 

 

附詮

關於『除掉常獻的燔祭』的進一步研討

(補充修訂了本文第二段和增補更多懷著原文)

 

8:11.11:31.12:11三處提到『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所謂『常獻(給君)的燔祭』希伯來原文只是一個字塔密迪TAMID。 本會聖經註釋上說:『這一個字在舊約聖經中用了103次,經常用作副詞和形容詞。它的意思是常常地連續地,或常常的連續的,可用於各種概念,諸如……常常痛苦(詩38:17),常常盼望(詩71:14),常常惹我(賽65:3)等等。它也經常和聖所中的禮儀連在一起,形容修飾不同特色的常規禮儀祭祀,諸如「常設餅」(民4:7),……經常點著的燈(出27:20),祭壇上常常燒著的火(利6:13),每天早晚所獻的燔祭(民28:3-6),每天早晚常焚獻的馨香(出30:7-8)。……在但8:11TAMID這個字用作形容詞,而且前面又有定冠詞the,還有它是獨立的,後面沒有跟著一個名詞,表明這裏的「常常的」應理解作主詞的名詞用,或者它後面要加一個名詞。在《他勒目》中,如此處一樣單獨使用tamid時,往往表示常獻的祭(sacrifice)。英文KJV版的譯者之所以加上了“獻祭”一詞,顯然是相信此預言的主語是常獻的燔祭。』(SDA聖經注釋第四卷842頁)。

威廉米勒爾和早期復臨運動的傳道人和信徒,由於不明白『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中的聖所,是指天上的聖所,更不明白舊約祭司在地上聖所中的祭禮崇祀,是新約大祭司基督在天上真聖所中所進行的一切救贖工作的預表,因此認為這裏的『常常的』是指著異教羅馬國說的,撒但曾藉著異教羅馬國逼迫基督的教會。小角「除掉常獻的」(英文譯為每日的)是指羅馬教皇除掉了、取代了異教羅馬國的勢力,就如帖後2:7預言中所指出的。但這樣的解釋不但不確切,而且還有二大困難:一,按歷史來說,羅馬國並不是被羅馬教皇除掉的。事實上羅馬國是從公元351年起,漸漸被許多蠻族王國入侵,割據,而最後於公元476年被赫如來蠻族的領袖所廢除,分割成十個王國而滅亡的。羅馬教皇卻是在公元538年拔除十角(十國)中的三角(赫如來,汪達爾,東哥特三國)後而興起的(但7:8,24)。因此,羅馬國肯定不是被羅馬教皇所除掉的。二,還有一大困難,按預言來說,但以理書八章的小角不但是指羅馬教皇說的,而同時也是指羅馬帝國說的;講得具體一點,關於八章小角的興起部分的預言,已完全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關於八章小角敵擋上帝,迫害聖民,踐踏聖所,除掉聖所中祭禮崇祀的活動的預言,已同時應驗在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的身上,而關於八章小角最後結局的預言,卻將應驗在羅馬教廷身上。這樣一來,以上的解釋就變成小角除掉小角了,明顯不符合預言中小角除掉常獻的原意。

因此後來本會的傳道人中,卻日漸有更多人轉而接受宗教改革家中的觀點,認為這裏的『常常的』是和聖所連在一起的,也就是和聖所的祭祀禮儀連在一起的,應是指聖所中『常獻的』的祭祀禮儀說的,因此在中文聖經但以理書中有五次將此字譯為『常獻的』(但8:11,12,13.11:31.12:11)。民數記中至少有十七次譯為『常獻的』(民4:16. 28:3,6,10,15,24,31. 29:6,11,16,19,22, 25,31,34,38)。聖所中常獻的祭祀禮儀,有每日早晚獻的燔祭、素祭、典祭,每日不斷的贖罪祭,早晚焚獻的香,和常獻的陳設餅等,都是特別預表新約大祭司基督在天上真聖所中所為我們進行的贖罪和中保代求等等工作說的。(約一12:1-2.4:14-16. 7:25.6:35,51-56.14:16-18)。小角『除掉常獻的』祭祀禮儀,首先是指羅馬帝國逼迫基督教會,禁止信徒信仰基督和唱詩禱告聚會崇拜,達二、三百年之久;接著更是指羅馬教皇離道背教,迫害聖徒長達一千二百年之久,廢除了我們的大祭司和中保基督在天上聖所中為信徒所進行的一切贖罪、代求和救贖的工作。這種更完美的解釋後來被本會中絕大多數的傳道人和信徒所接受,以致在華人教會中幾乎都不知道第一種解釋,而只知道第二種解釋。本人過去也是這樣。經過對比研究,我也感到這後一種解釋更為清楚有力,更易為人理解接受。我也已在書中對此解釋作了較詳細的闡述。

但以上兩種解釋在早期本會傳道人和信徒中,卻曾引起很大的辯論。其實這兩種不同的解釋都不是屬於甚麼大的原則性問題,不需要為此爭論。可以同時存在,允許人獨立思考,選擇接受他自己認為是更好的解釋。當時所以會引起這樣的爭論,主要是因有些人誤解了懷愛倫『早期著作』中的一段話。起因是由於復臨信徒中,特別是第一日的復臨信徒中,有一些傳道人利用對『除掉常獻的』預言作出新的解釋時,一次又一次試圖改變過去對2300年預言時期的正確計算法,想要為基督復臨定出新的日期,造成了許多混亂。因此懷師母對那些試圖改變預言時期計算法,要為基督復臨定出新日期的作法,深表反對,於是在『早期著作』中說了以下一段話。我將前後有關聯的幾句話也引錄出來,可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她的話:『我看到那1843年的圖表乃是出於上帝聖手的指引,而且它不應被竄改;其他的數字正是祂所要的;祂的聖手曾經遮蓋其中數字的一個錯誤,以致沒有人能看出這錯誤,直到祂的手不再遮蓋它為止。那時我看到關於但8:12「常獻的」(英文作「每日的」)問題,看明「燔祭」乃是人的智慧所加添的字,不屬於本文;而且主將此段經文的正確講法賜給那些宣講審判時候到了的人。在1844年之前大家團結一致的時候,幾乎全體信徒都對「常獻的」有正確的看法,但在1844年以後的混亂中,有人接受了其他的看法,結果就是黑暗和混亂。自從1844年以來時間再沒有作為信心的試驗,而且以後也再不作為試驗。主指示我,第三位天使的信息必須傳開,並傳給主的分散的兒女,但這信息不可以時間為根據。我看到有些人因一再宣講一定的時間而引起了一種虛幻的興奮。……』(早期著作中文本35-36)

可見,懷師母在此反對的主要是那些藉著解釋『常獻的』,力圖提出新的預言年代而製造混亂的人。因她已從主和聖經中得到明確的啟示,1844年是預言中最後的定期,以後不會再有年代的啟示了。至於對『常獻的』究竟應作怎樣的解釋,她並未從主得到過任何啟示。况且懷師母寫早期著作時,那時本會還沒有對『常獻的』解釋出現二派的爭論。但這時那些堅持威廉米勒爾解釋觀點的人,却對懷師母的這段話發生了嚴重的誤解,認爲懷師母早已得到主的指示,指出米勒爾的老的解釋觀點是正確的,于是經常引用這一段話批評新的解釋觀點是錯誤的。堅持新解釋觀點的人不服氣,認為他們的解釋更加完美,並且不會因此而引起預言解釋上的混亂和黑暗,因雙方對預言的解釋在總的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於是兩種看法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論。

在此情況下,懷師母不得不對此問題作出表態。根據懷著託管委員會檔案(QA4-D-4,由Arthur L. White編寫)上提到:『1910年懷師母寫了二篇通訊,給我們正在為此問題熱列爭論的弟兄,並禁止他們引用她的著作去支持他們的辯論。因為她說:「在所辯論的這一問題上,我從來沒有得到過甚麼指示,並且我看無需為此問題爭論。」』(轉引自『警告』180頁)。

這二篇通訊已被刊印在懷著『信息選粹』(Selected Messages)第一冊164-168頁上。我現在摘譯其中的幾段話,在第一篇文稿中提到:

『我有些話必須對東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我的弟兄們說。在現在這樣激烈的爭論中,我要求不要引用我的著述,作為主要爭辯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懇求H, I, J,長老和其他我們的領導弟兄(大都是堅持老的解釋觀點的),不要引用我的著作來支持他們對「每日的」(中文譯為「常獻的」)觀點。

已經顯示在我面前:這不是一個必需的、重要的問題。我蒙指示:我們的弟兄們正在犯一個錯誤,誇大了他們對此問題不同看法的重要性。我不能同意引用我的任何著述來解決這爭論。這「每日的」(中文譯為「常獻的」)的真實意義並不是一個試驗性的問題。

我現在要求我的傳道的弟兄們,在他們有關「每日的」(中文譯為「常獻的」)問題的爭論中,不要引用我的著作;因為在所辯論的這一問題上,我從來沒有得到過甚麼指示,並且我看無需為此問題爭論。(I now ask that my ministering brethren shall not make use of my writings in their arguments regarding this question (the daily); for I have had no instruction on the point under discussion, and I see no need for the controversy.)。

我們聖工的仇敵歡喜雀躍,能利用一個次要的題目轉移我們弟兄們的思想,偏離我們本應特別關心的信息中的那些重大問題。因這不是一個試驗性的問題,我懇求我的弟兄們,不要讓仇敵獲勝,而使這問題成為現在這樣爭論的情況。』(191011號文稿,信息選粹第一冊,164頁)

該檔案上繼續提到:『大約在1910年稍後時間,但尼爾牧師(A. G. Daniells)在懷牧師(指懷師母的兒子W. C. White)和奎斯勒牧師(Crisler)陪同下,帶著早期著作中這一段話,去見懷師母,試圖從她得到一些信息,關於在她腦中的想法,為了能解決有關「每日的」(中文譯為「常獻的」下同)問題。我從但尼爾牧師寫給W. C. White牧師的信中,有關這次會見的記錄中,引錄如下:

「當我們帶著有關但8:9-14『每日的』不同的爭論點,包括那些為老的觀點辯論的人所宣稱的早期著作英文74頁(中文36頁)上支持了他們觀點的那一段話,去見懷師母時,我首先讀了懷姐妹所寫的早期著作上的那一段話,接著我將我們傳道人所用以解釋但啟預言的年代圖表展示給她看,我請她注意聖所的圖示以及其上2300年時期的圖表。然後我問她能否回憶起關於這個問題她所得到的指示。

當我這樣問她時,她開始告訴我們,有一些在1844年運動中的領導人,怎樣力圖尋找2300年時期的新終點,試圖為主來制定新的日期。這在那些復臨運動的人中造成了混亂。她說,在這樣的混亂中,主已指示她,那過去以來已經持有並指明的有關1844年的時期是正確的,並且以後必不再有另外的時期,也必不再有另外的有關時間的信息。

於是我問她,有關『每日的』(中文為『常獻的』)、君、天象(或譯天軍軍旅)、除掉『每日的』(中文為『常獻的』),有否得到甚麼啟示。

她回答說,異象中並沒有提到這些小角特點的解釋,只是提到時期部分。並且她也沒有對預言中這些特點作出解釋。

這次訪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毫無保留地自由地清楚地講到了2300年的時期問題,但關於預言的其餘部分,她靜默不語,不作解釋。」(A.G. Daniells Letter to W.C. White, September 25, 1931 )。』(引自『警告』180-181頁)。

但可惜當時總會會長但尼爾牧師仍未能謙卑接受上述懷師母在通訊中的嚴肅勸告,在訪問懷師母後,繼續過分卷入關於「每日的」(中文譯為「常獻的」)問題的爭論,甚至想要修改以前本會出版的主的僕人們所著的預言書籍中對此問題的解釋,顯然引起了堅持老的解釋觀點的同工們的強烈不滿,更由於他為此而忽略了城市中的更重要的佈道工作,因此遭到懷師母的責備。

當然,懷師母勸責的話也是針對其他所有在此問題上仍然熱衷於爭論的堅持二種不同解釋觀點的人。如懷師母在當時另一篇書信的文稿中所說:

『寫給我的傳道的弟兄們,親愛的同工們:我有些話必須對……所有在有關但8章「每日的」(中文「常獻的」)意義上極力地堅持主張他們觀點的人說,這不是構成試驗性的問題,並且從一開始就這樣形成的這種激烈爭論是很不幸的。混亂已經造成,我們某些弟兄的思想已被轉離了有重大意義的考慮,就是本來應當更多考慮主已經指示我們的在現今城市裏應當完成的工作。這使我們工作的大仇敵感到歡喜。

所賜給我的亮光是:在這個問題上增多爭辯,將一事無成。讓我們不要再來辯論這些事,而應當討論一些重大的事。我們有重大的工作在我們面前,我們沒有一點時間忽略這些重要工作的完成。讓我們大家界限在聯合一致,有清楚亮光的,重要的系統真理上,共同努力傳揚。』(191062號信件,信息選粹第一冊167頁)

由於懷愛倫的再三申明:『我現在要求我的傳道的弟兄們,在他們有關「每日的」(中文譯爲「常獻的」)問題的爭論中,不要引用我的著作;因爲在所辯論的這一問題上,我從來沒有得到過甚麽指示,幷且我看無需爲此問題爭論。』於是雙方的爭論漸漸平息了。到後來幾乎全教會都採用新的解釋,而不提老的解釋了。例如懷愛倫還在世時,1914年出版的英文《家庭讀經手冊》和我國解放前出版的《啟示錄句解》和1951年出版的林思翰和姜從光所著的《但以理啟示錄之研究》,都只介紹新的完美的解釋,而不提復臨運動時已過時的老的錯誤解釋。

 

如以上懷師母自己所說,關於小角除掉每日的(常獻的)的問題,她從來沒有從主『得到過甚麼指示』。她也沒有在著作中對但以理八章小角的活動作過逐點解釋。但是在『善惡之爭』第三章關於羅馬教在中古黑暗時代中的背道活動所提到的一些情況,卻可以作為我們以上對小角背道活動解釋的參考。

懷愛倫說:『在羅馬教開始掌權的時候,也就是黑暗世代的開始。她的勢力愈增強,而黑暗也就愈形加深。人的信仰便從那真的基礎基督,轉移到羅馬教皇身上了。一般人為要求得赦免和永久的救恩,就不再信賴上帝的兒子,卻代之以仰望教皇,和他權威的代表人——神父與主教了。他們受教說,教皇是他們地上的中保,若不藉著他,無人能到上帝面前;而且對他們,他是代表上帝,所以人人必須絕對的服從。人若偏離了他的命令,就足以使最嚴厲的刑罰臨到自己的身上和靈魂。因此眾人的心便遠離了上帝…….』(惡之爭41-42頁)

『他們受教,認為非但要仰望教皇為罪人的中保,同時也要靠自己的行為贖罪。長途跋涉去朝拜聖地,刻苦修行,敬拜聖物,以及建造教堂,神龕,祭壇,並捐獻鉅款給教會,這些事以及諸如此類行為,是要用來平息上帝的怒,或獲得祂恩寵的;他們把上帝看作凡人一樣,以為祂會因瑣事而震怒,並可用禮物或苦行來和解的。』(42頁)。

『黑暗似乎越來越深沉了;拜偶像之風也越發普遍。信徒們竟在偶像面前點燃燈燭,向它祈禱。……羅馬教建立(死去的)聖徒為人代求,和崇拜貞女馬利亞教條的根基。……又虛構一種荒誕不經之說,那就是她所提倡的特赦的道理。她應許說,凡參加教皇軍役的人,……或去消滅那些反對他屬靈的至上權威的人,他們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罪,都可全部赦免;……藉著捐款給教會,他們也能脫罪自由。……』(43-45頁)。

我們還可引錄懷師母的丈夫懷牧師的有關小角將聖所踐踏預言的解釋:『懷雅各(JAMES WHITE)接受了克羅西謳(O.R.L. Crosier1846年關於將聖所踐踏的解釋…….

「那麼,我們說,天上的聖所與上帝的聖子在同樣的情形下被踏在腳下,在相同的方式中『天象』真教會也已被踐踏。(引者注:但8:12-13中文聖經中的軍旅和天象是同一個字,也可譯為天象)。那些凡棄絕上帝兒子的,就已經將祂踏在腳下,當然也已將祂的聖所踐踏在腳下了。…….

教皇已經公然宣稱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而這權柄是單單屬於基督的。一般人也已受教去仰望坐在他殿裏的『大罪人』,或如保羅所說的『坐在上帝的殿裏,自稱是上帝』的那人,代之以去仰望坐在父上帝右邊,在天上聖所中的耶穌。這樣,就轉離了那唯一能赦罪並賜人永生的耶穌,並在賜予教皇這些稱號如『最神聖的主』,他們就把上帝的兒子踏在腳下了。又在稱羅馬為『永久的城』和』聖城』時,已經將永生上帝的城邑和天上的聖所踐踏了。那仰望在真聖所中的耶穌為得赦罪和永生的『天象』真教會,也和他們神聖的主及其聖所一樣,被踐踏在腳下了。」(1851年一月份評論和通訊The Review and Herald, 28-29頁)。』(SDA『聖經注釋』第四卷,『解釋但以理預言的歷史沿革』第五大段.五個世紀來對每日的(常獻的)之解釋,64-65頁)。

關於小角『除掉常獻的』預言,本會美國聯合大學神學系主任好斯牧師(B. L. House)提到,在以色列人預表性的聖所祭祀禮儀中,有以下幾件事都是屬於常獻的:日獻的燔祭,日獻的香,常獻的陳設餅,常獻的素祭。好斯牧師說:『在千千萬萬的人面前,羅馬天主教已經影響了基督中保的職位,和他在天上常獻的祭;卻以人作中保,獻上了彌撒祭,叫人向童女馬利亞祈禱。把贖罪禮,懺悔禮,等等的儀節來放在上帝和人心的中間,推翻上帝和人中間唯一的中保(提前2:5)。所以預言形容這種大膽自高的態度,便直說他是除掉常獻的祭,踐踏大君的聖所。意即耶穌在天上聖所中全部的中保職務,都被這種權力取而代之了。但我們不要誤會了這種意思。須知他這種舉動,也不過是只能在人的思想和行為上,好像是推翻了基督,但在實際上,這事自然是辦不到的,也是不能有的。其實這也不過是好像「想改變節期和律法」一樣。其實上帝的節期和律法是改不了的。』(轉引自『但以理書之研究』146頁)。(路光撰寫於2001年,修訂於2005, 11,202006, 1, 112007,7,2又增補懷愛倫手稿更詳細引錄)